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用语中,我们不仅有谚语、歇后语、成语等各类“妙语”,也有方言、异读、旧词新说等“妙用”,加在一块儿,有时则会出现更为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波长得不像成语的成语,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别样!
《西游记》中,在谈及“如何吃唐僧肉”的问题时,各路妖怪却出奇地一致认为唐僧肉应该“蒸着吃”。《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按照唐人饮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爱蒸肉吗?他们如果要吃唐僧肉,又会有多少种做法呢?
苏轼认为自己命途多舛是拜星座所赐,算是星座信奉者的鼻祖了。至迟到宋代,人们已经有了“星座”和“命理”概念。我们现代常说的星座,其实是以古希腊神话为基础,将人生命运与出生星象联系起来,是古代西方占星术的产物。那么,这种星座命理观,苏轼是如何知道的呢?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几百年前做的好坏没那么多人猜。”不说李白卓绝的才华与“诗仙”地位,就他那整天游山玩水、走遍大江南北的生活,就足以让今天的广大上班族、学术党羡慕不已。他一辈子基本没干啥正经工作,哪来这么多钱去支撑说走就走的生活方式呢?
在西方,同样的面食,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面包。而且,不仅有“松软”的,还有“坚硬”的,那种能磨刀的真·硬核面包。所以,都是小麦做的,为什么在中国成了馒头,而在西方就变成了面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