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矩衣裳到时尚顶流
《甄嬛传》播出已有十余年,热度仍然不减,网友们利用层出不穷的二创视频和动图将剧中诸多名场面一一盘点,许多观众反复观看依旧能发现新细节。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07/04/20250704220412-cd33787d-d9dc-4458-b8cf-02d5f1d02455.png
清宫马甲

从规矩衣裳到时尚顶流

于韡航      2025-07-25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7月上,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慈禧坎肩图样,在清朝,穿着坎肩已成为一种时尚,不管男女老幼、尊卑上下都爱穿,一般将其穿在袍外,作为外衣穿用。样式繁复,色彩绚丽,图案纹样多姿

《甄嬛传》播出已有十余年,热度仍然不减,网友们利用层出不穷的二创视频和动图将剧中诸多名场面一一盘点,许多观众反复观看依旧能发现新细节。这部热播剧的成功不仅有导演编剧对剧情的打磨之功和演员对塑造角色的执着作为后盾,还有服化道等多方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演员妆造中最重要也最吸睛的部分——服装,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剧中主人公甄嬛常穿蓝底或粉底对襟坎肩,坎肩交襟处或两腋装饰镶滚,不仅规矩整洁,而且自有华贵庄重的气度,十分符合甄嬛知书达理、气质端娴的形象。再如剧中反派人物安陵容常穿琵琶襟坎肩,这种款式相比于大襟、对襟坎肩而言更加复杂,正切合人物敏感多思的性格。除此之外,剧中皇后、华妃等人也常穿坎肩,样式纹样相对于甄嬛、安陵容而言更富丽,颜色更为华贵明艳,材质也更为珍稀,与人物所处的地位、处境两相对应。

坎肩,作为一种无袖服饰,从清初的内穿衣物变为中后期的外搭服饰,样式日趋繁复,色彩日渐绚丽,图案纹样日益多姿。这个男女老少皆宜的服装类型在清朝逐渐成为流行的“时尚单品”,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有清一代文化风尚不断变迁的趋势。

一款不会出错的时尚单品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学者曾慧在《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细致梳理过清朝冠服制度初创、推行、妥协、定型的全过程。自17世纪初叶开始到18世纪中叶(乾隆三十一年)《皇朝礼器图式》这一记录清代典章制度与礼仪器物的政书巨著校勘完成,150年的时间,一个强调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贵贱有等的冠服制度日臻完备,直到清末维新改革之前,基本没有较大改动。在“昭名分,辨等威”的原则下,清代服饰的等级规定意味着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服式的衣服,不管是色彩还是衣料质地与纹饰,都按照礼仪制度有着尊卑贵贱的严格区分。

品月色缂丝海棠袷大坎肩,清,现藏故宫博物院,圆领,无袖,对襟,长度过膝,坎肩按长度可分为大坎肩、小坎肩。穿着大坎肩能够让着装者显得庄重挺拔有气度,小坎肩能够修饰身形,让着装者显得活泼娇俏

清代的官定服饰规定了皇室宗族与戚属、文武官员与爵禄者必须严格按照自身所属等级穿着衣物、佩戴冠饰,不管是向上僭越还是向下屈尊,都会招致他人侧目甚至责罚。不过细究清代服饰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冠饰、服装(袍、服、褂、裙裳)、配饰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一个官员的补服纹样,或者一位贵族妇女的耳饰材料,都能非常清楚地判断其身份等级,这也是为何在《甄嬛传》这样的剧集中皇后经常佩戴东珠耳饰的缘故,普通的妃嫔是没有资格僭越等级佩戴一等品相的东珠配饰的。除此之外,即便是脚上穿着的鞋履,也能很容易地暴露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早在天聪六年(1632),就有规定普通人不能穿靴,仆人、伶人也不能穿靴,因为朝靴这种长筒鞋是清代君臣在朝会、祭祀以及奏事时穿着的鞋履。在清代,一个人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打扮自己的,必须按照自身所处的社会等级,依照礼制与惯俗来穿衣戴帽。在衣着上随心所欲,甚至僭越等级,很可能会给自己招致危险。清代许多被责罚清算的臣子如雍正朝的年羹尧等都有此类僭越罪名。由此可见,衣服配饰绝不是想穿就能穿,穿错了可能真的会要命!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清朝人彻底失去“穿衣自由”了呢?答案并非如此。有一些服装在官定服饰之外,属于日常穿着,男女老少、官员役隶、普通百姓都能穿着,只是在款式、衣料质地、纹样上有所区别而已。坎肩,也可以叫作背心、马甲、马夹、紧身,就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时尚单品。这是一种无袖上衣,有紧身也有不紧身的式样。

石青色缎平金百蝶大襟夹大坎肩,清,现藏故宫博物院,圆领、大襟右衽,无袖,左右开裾,为年长后、妃穿用的便服,因此在细节上没有附和晚清宫廷服饰流行的繁缛装饰的时尚

坎肩或者马甲这种无袖上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到清代才确定马甲的名称与基本形制。不过,清代的马甲和前代形制不同,长度更短,样式也更多样。穿着马甲或者坎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款式丰富、做工精美的坎肩,不管男女老幼、尊卑上下都喜爱穿着。清代坎肩一般装有立领,穿在袍外,作为外衣穿用,长与腰齐。不同的是,清代马甲的门襟十分多样,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一字襟等款式。面料质地也十分多样,绸、纱、缎等皆可;按照季节还有棉、夹、单、皮的变化;颜色繁杂富丽,天蓝、宝蓝、天青、泥金等等都是流行色;纹饰更是花草虫鱼、鸟兽草木、福禄寿喜多种多样。除此之外,坎肩的边缘还会有宽窄、颜色、花纹不同的花绦镶边加滚。到清后期,坎肩,尤其是女服坎肩的镶边已经繁复到有时候将衣料遮住的程度,让坎肩出现三分地七分绦的现象,被称为“十八镶”。

形式多样的坎肩马甲

作为清朝流行服饰,“时尚榜单”top 1,坎肩因其小巧、无袖、形式多变,制作简单而受到社会上下的一致青睐。按长度不同,坎肩可分为大坎肩和小坎肩。大坎肩长度过膝,小坎肩衣长及腰。穿着大坎肩能够让着装者显得庄重挺拔有气度,小坎肩则穿着更为简单方便。对女性而言,小坎肩能够修饰身形,让着装者显得活泼娇俏。李渔曾言:“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意思是女子穿上坎肩可以显得苗条有致,尤其是在清代传统满族服饰旗袍宽大不显身形的情况下,在外面搭上一件小小的坎肩就能够修饰身体曲线,除了保暖御寒,还能衬托身形体态,自然成为十分受欢迎的一款服饰。

相比于明代的比甲或罩甲,清代坎肩的门襟变化多样。襟为衣服开启交合之处,《尔雅·释器》中有言:“衣毗谓之襟”,衣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襟线处于胸腹前,对服装风格有着重要作用,门襟除了有穿脱方便的使用价值外,还在衣服的结构上起分割作用,打破了单调的一片式结构。清代马甲门襟式样繁多、花样纷繁。最简单的对襟坎肩,襟线在正中位置,两襟左右对称,相互不交叠,用纽扣或带子系结,穿着十分方便,男女通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款清晚期绿色缂丝云鹤纹对襟夹坎肩,在前胸及开裾处有如意云头装饰,仙鹤纹缂金镶滚,用料华贵,纹饰雅致,是清代晚期后妃在春秋两季穿着的便服。

大襟坎肩也是十分常见的门襟款式。大襟是传统中式服装的襟式之一,衣衽右掩,纽扣偏在一侧,从左至右,盖住底襟,这一款式同样男女通用。非对称的右开襟形式是我国传统的尊右卑左习惯所致,而这种别致的开襟形式与盘扣相结合,就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形式。尤其是当马甲穿在袍服之外时,偏襟结构能够修饰袍服这种平面化的直线造型服装,在衣身上形成斜向分割,使得直线中略带曲线起伏,在视觉上产生以动衬静的效果。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月白缂丝正枝梅花大襟夹坎肩,蓝地彩缂,五色梅花盛开,配色清雅,高贵华丽。

(左上)蓝色缎绣菊蝶纹镶边人字襟夹小坎肩 ;(右上)月白色竹子纹织金缎对襟夹小坎肩 ;(下)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 ;清,现藏故宫博物院。清代有一种新式开襟样式,其衣襟线条上部与大襟类似,但区别在于右襟下部缺了一块,因此又称琵琶襟。右下图坎肩即右衽琵琶襟,这是一种男女通用的襟式,人字襟坎肩则局限于女服使用

除了前代也曾出现过的对襟、大襟样式之外,清代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新式开襟。其衣襟线条上部与大襟类似,但区别在于右襟下部缺了一块,因此又称为缺襟或者琵琶襟。这一开襟样式多用于马甲、马褂之上,清初多作行装以方便骑乘时活动胯部,后来则纯粹为一种装饰样式,在女服中使用更为普遍。《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反纫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琵琶襟之所以得此名,正是由于其襟面如同半个琵琶抱于胸前,这种襟式能够充分显示女性的体态美,因此从早期的行服变为流行的装饰。《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就曾提及“金边琵琶襟小紧身”,紧身就是马甲或坎肩的别名,因此此处所说服装就是琵琶襟小坎肩。《儿女英雄传》中也提及“蓝布琵琶襟紧身儿”,由此可见这种襟式的坎肩十分流行。

如果说琵琶襟虽然造型优美,但还算能够男女通用的襟式的话,那么有一种开襟方式就通常局限于女服使用了,那就是人字襟坎肩。其衣襟从领下正中向左右两侧腋下方向斜着裁开,在裁开处钉数对纽袢或纽扣,形成人字形,故得名人字襟。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宣统湖色缎绣孔雀开屏人字襟坎肩,领口缀扣一枚,两肩及左右下摆缀扣三枚,面料为湖色素缎,前后彩绣凤凰,还有亮片装饰,端庄雍容,栩栩如生,雅致而不失华丽。

白色鹿皮夹坎肩,清,现藏故宫博物院,这种款式因前襟于胸部横开,外观呈现一字形得名“一字马甲”

还有一种坎肩样式被称为“巴图鲁坎肩”,其中“巴图鲁”就是满语中勇士的意思,这种巴图鲁坎肩在京师八旗子弟中非常流行,各部司员谒见上司时也会套在外面。这种款式其实就是“一字马甲”,因前襟于胸部横开,外观呈现一字形而得名。这一样式又名“十三太保坎肩”,因为在胸前有7粒扣子,两侧各3粒,总计13粒,故得此名。这种坎肩最初是清代武将骑射时穿着,既可以穿在长袍外面,也可以穿在长袍里面。《清稗类钞》记载:“京师盛行巴图鲁坎肩儿……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于袍套之中。觉暖,即自探手,解上排纽扣,而令仆代解两旁纽扣,曳之而出,借免更换之劳。”如果着装者感觉体热,想把穿在外袍里面的坎肩脱下来,只要自己解开上边襟上的纽扣,再让仆从帮忙解开腋下的纽扣,一拽就能脱掉,不需要解开外袍,十分方便。

这种巴图鲁坎肩后来还演变出一种褂子,就是在坎肩的两个袴襕处用与坎肩不同的面料接出两个袖子,人们将这种新款式称为“鹰膀”,据说当时八旗子弟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时就常穿这种鹰膀褂子。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曾穿着“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十分符合其权贵子弟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及的褂子,或者说马褂,其实和马甲一样都是清朝的流行单品,男女老少都爱穿,是一种非常时髦的装束。而且马褂同样是穿在长衣袍衫之外,比外褂短,长度及脐。马褂本来是一种短袖、对襟的短上衣,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打猎游牧时穿着的短褂。清军入关后,马褂不再是为了骑射方便而穿的服饰,逐渐变成常服。在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还经常出现黄马褂这种御赐衣物,作为皇帝对臣子功绩的认可,或者宠臣特权的象征。要区分马褂和马甲其实很简单,看袖子就可以了,马褂通常是长袖或半袖,马甲则多为无袖,虽然两者同样是流行单品,门襟形制类似,但从袖子上就能很容易区分开来。

明黄色哔叽貂皮马褂,清,现藏故宫博物院。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清军入关后,逐渐变成常服,要区分马褂、马甲其实很简单,马褂通常是长袖或半袖,马甲则多为无袖

清代马甲不仅襟式多样,而且还有非常丰富的图案纹样装饰。中国古典传统衣饰纹样一般是通过美好的意象或者谐音等方式表达祝福和吉祥的含义,到明清时期,几乎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比如植物纹样就是清代马甲图案中常见的一种,其中草木花卉为主题,梅兰竹菊、石榴牡丹、宝相荷花等都象征吉祥美满,或表达清高正直的品格,或象征长寿富贵的寓意。乾隆年间十分流行的纹样是“百蝶花”,以蝴蝶和四季花卉为题材,小孩子的服装上经常有此类动物造型,其中蝶象征长寿延年,百和四季花中的四都是满数,有吉祥寓意。如果是动物纹样,则蝴蝶、蝙蝠、仙鹤、鹿和麒麟等都是常见主题,鹿与“禄”,蝠与“福”谐音,都表达福禄双全,美满兴盛的含义。

蓝色缂丝百蝠纹貂皮琵琶襟坎肩,清,现藏故宫博物院。清代马甲不仅襟式多样,还有非常丰富的图案纹样装饰,蝴蝶、蝙蝠等都是常见主题

不过很多时候,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是组合起来运用的,不仅增加了寓意的丰富性,还让纹样本身更具审美价值,到后来已经形成某些定式纹样,像是象征长寿的捷报富贵(牡丹配蝴蝶)、宴祝富贵(牡丹配燕子、竹子)、富贵有余(牡丹配金鱼)、寿象富贵(象、菊配牡丹),再如喜上眉梢(梅花树上落喜鹊)、平安如意(花瓶如意与鹌鹑)、福从天降(飞翔的蝙蝠与云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几何图案也同样蕴含美好寓意,比如寿纹、如意纹、云纹、喜字等。这种视觉符号传达出的美好寓意不仅隐含着古代的图腾崇拜惯俗,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和期待。

(左)孝贤纯皇后朝服像,清,绢本设色,纵194.8 厘米,横 116.2 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右)石青缎绣金龙棉朝褂,清,现藏故宫博物院,圆领,对襟,此朝褂即清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秋冬季御用,将其套在朝袍外,与朝袍、朝裙共同构 成礼服,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圣节等。所谓朝褂,即在朝袍外面套的一种有圆领、对襟、无袖的坎肩

除了开襟方式多样,图案明丽丰富外,清代马甲还多在袖边、领口和衣襟处镶花边和彩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服装材料质地轻软,领袖襟裾等部位因为活动频繁非常容易磨损,因此用质地厚实的料子镶沿可以让衣服更耐穿;另一方面则是镶边在衣服上所占面积较大,视觉效果更为鲜明,花式纹样能够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增加装饰效果。因此到清中晚期,马甲,尤其是女士马甲的花边装饰已经发展到极致,咸丰年间镶边道数甚至镶到十八道,可谓繁丽奢靡!

晚清民国时期的马甲

总的来说,清朝人穿坎肩相当普遍,在这款服饰单品面前没有贵贱等级之分,王云英在《满族官民服饰》中曾言:“老爷可穿,书童也可穿,小姐可穿,丫鬟也可穿。”这种服饰除了可以修饰身形,展现审美趣味之外,还有保暖御寒的使用价值。因此即便到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呼吁改革冠服制度,打破禁忌,求新求变,移风易俗之时,马甲这种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的服饰仍保留下来,经过改良后,流行于世。

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清,现藏故宫博物院。以白色寿山竹子纹缂丝为面,为清代晚期后妃于春秋两季所穿之便服

马甲到了民国经过一番改良后分化成两种,一种是内衣,俗称小马甲。民国初年开始,一种前片缀有一批密纽,使用时将胸部紧紧扣住的小马甲流行起来,富家女子的小马甲以丝织品为主,普通家庭女子的小马甲则用布,形制与穿在外面的坎肩不同,十分短小。另一种则是外穿马甲,与旗袍配套,因为套在长袍和旗人衣袍之外,也称旗马甲。茅盾在《创造》中曾有一段描写:“沙发上乱堆着一些女衣……玄色绸的旗马甲……都卷作一团……只穿了一件羊毛织的长及膝弯的贴身背心(vest),所以臂和腿都裸浴在晨气中了。”茅盾所描绘的,正是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穿着,即便在睡觉时,她们也要穿着长过膝盖的背心,减少胸部、腹部和臀部的裸露,出门时在旗袍或大褂里面也要穿上马甲或胸褡。

1926年的《良友》杂志总结当时流行的各式服装,其中年轻闺秀最爱的就是旗袍和长马甲,到后来两者甚至直接融合为“假两件”接袖旗袍,直接套在袄裙外的短马甲也十分流行,可以说民国初年是一个服装款式纷繁多样、百花齐放的时期,旗袍、袄裙、短马甲与洋装并存。男装也不遑多让,尽管西式服装开始流行,但很多人还是身着中式服装,长袍马褂作为便服,春秋两季,还在长衫外罩上马甲,代替马褂。

民国时期,穿着机绣镶边旗袍马甲的女子,到后来,人们干脆将外搭的旗袍马甲同里面的袄裙缝合起来,制成衣袖相连的“假两件”接袖旗袍

马甲的改良以及人们穿衣风格的变迁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制度和风俗的演进。在民国时期,曾经颁布过三次服制条例,三款条例恰好大致划分了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和汪伪政权三个时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在民国建立之初就颁布一则有关服制的条例呢?究其原因是民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制度一直等级森严,服装正是展现这种等级差序的直观体现。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本质上都是为了应对和逆转庞大的时代惯性,民国政府需要用平等思潮和现代理念对一个古老国度施加影响。因此在1912年的《服制》里,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的平民色彩都十分显著,与清代的《会典》动辄十几页规定舆服形成鲜明对比,服色禁令统统推翻。礼服与日常便服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西式礼服的引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民国时期遗留的老照片和画报中看到,男子身着西服,内穿衬衫马甲;女子长裙短衣或马甲配旗袍的样子。

(参考文献:刘若琳《尚武遗风的清代服饰汉化流变》;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张矿玲《清代女子马甲的审美文化内涵探析》;王云英《满族官民服饰》;黄强《服饰礼仪》;春梅狐狸《图解中国传统服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