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作品研究:以小说解读徽宗王朝(“豫宛香杯”秦俊文学研究征文获奖作品)

秦俊作品研究:以小说解读徽宗王朝(“豫宛香杯”秦俊文学研究征文获奖作品)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3-15      来源:王崇菊

历史的烽烟一代代燃烧、消散,消散、燃烧,燃烧、消失……轮回不止,记忆的风帆,鼓起又收拢,似乎转瞬之间,所有都是过眼云烟。其实,总有某些镌刻,在你我的心间永驻。秦俊,邓州人士,一级作家,他的历史小说自成一体,用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完成历史与时间的碰撞,被誉为“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大宋天子宋徽宗》是他《大宋天子》系列之一,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恢宏的宋诗史篇中,赵佶为帝的时代,是宋朝历史上较为辉煌的一段。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为后世代代相传而发扬光大的成就。宋徽宗——一代帝王,他诗书画独特的魅力与不朽的价值,那些词作里为江山、为风景、为美人、为时事所绘就的独特,是他个人贡献的宏大;一个人的遗臭,是后世评说中,令人扼腕叹息的昏聩。宋徽宗在纸醉金迷的奢靡中,忘了为人民、为国家、为社稷、为万世开太平的主政之风。被人迷、被人惑,被人用、被人蒙或故意为之的王威威仪,白白断送辽阔的疆域,大好的河山。知史而智,知事而明,知人而醒,知文而达。这是秦俊老师作品给予我阅读而生发的体会。人生的主观常不由己,人生的客观更由不得自己,却可在不断通读诗书文章里变化自己。秦俊老师用小说笔调诠释人事史料,教人受益,令人警觉。本书以史料、人事为主线,铺展出宋朝国君宋徽宗的今生今世。
一、一支瘦笔写春秋
宋徽宗的“瘦金体”一直是佳话传奇,秦老师不去追踪帝王艺术盛宴里的苦辣酸甜,他用清谲料峭的挥毫泼墨,把一代帝王原本的喜怒哀乐,沉浮起落,写成春盛秋寂,荒唐可悲又可怜可恨的世事无常。从文学里苏轼吊唁秦观的哀叹曲调,到范仲淹儿子范纯仁的戚戚落幕;从恩典状元郎沦为剥夺人民血汗的国家栋梁不作为,到自上而下欺瞒苛责执政;从邓州经典的“鼓而哼”,到治病救人的医圣药典和易经推理;从史料与人物恰切吻合,到史料为人事非非提供佐证……无不透露秦老师熟读文章,信手拈来功夫的老道。水浒传里的武松、宋江、孙二娘、吴用等人,替天行道,仗义疏财,豪放不羁。秦俊老师笔下的他们,更具那个时代草莽英雄的本色,为不义而战,却缺少谋划大局的上层思维,只落得事与愿违的命运归宿。唯独燕青收获圆满结局,他与李师师偶然相遇,惺惺相惜之后天涯沦落与共地共度余生,贴合了演义小说与民间故事里关于两个人的神话传奇。秦俊老师用这些人人皆知,又被演绎的人物,来衬托宋徽宗不断变弱的命运归宿,恰是这独具匠心的大手笔,赐予人之常情的烟火尘世气。一个人的命运在历史长河里如星落宇宙,即便他贵为天子,如果不懂得明辨是非,零落成泥,瞬间消失,皆是人心所向。一部徽宗帝王小说,如盘曲嶙峋的枝干,苍老中是时光掌纹里道道镌刻的纹路。
二、一腔热血抒华章
在历史公正的审判席上,矗立的永远是高尚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三贬三出的蔡京,以一己之力糟践一个王朝最华丽的羽衣,他获得丰厚,被世人诟病,是宋王朝一枚黑漆的棋子。另外一位宦官之身童贯,用低贱拙劣的谋略获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断加封,几次的领兵出征却用谎言欺骗获得晋升。通过他的一生告诫后人,那些软弄的甜语,如果不能辨别真假,皆是祸国殃民最重要的毒箭汁液。更有逆耳忠言,在面对抉择时,决然提出意见,尽管不被采纳,也是一股清流养人耳目。比如宰相章惇,当向太后立赵佶为皇帝时,断然反对说:“大行皇帝说,端王轻佻,既然轻佻,岂可君临天下?”如果章悙的话奏效,宋朝历史也许会重新书写。还有岳家军、杨家将等等忠良,卫国殉职,得不到好报。还有莽汉韩世忠,以莽撞的行动,挽救命运多舛朝代灭亡的进程。又有种师中,在宋朝整个朝堂荒淫无道,没有回天之力时,仍用赴死的行动为国捐躯。他深受八创,让统领张俊带兵撤退,自己扼喉而死,被金军奉为英雄,在宋朝却是寂寂无名小卒----这些逼真的画面和语言,将人物形象贴切表达,又很融合当时历史时间段史料记载的真实,又契合人性和时代。这些叙述,无不是作家通达的性格使然和熟读典籍文章自然成,功力深厚的传递。
三、两点碰撞意重逢
五十四岁的宋徽宗病死五国城,北宋王朝灭亡。所有的人间情话,争斗险恶,聚合离散,随着主人公的逝去而消逝在人的视线。但那些火花的碰撞,终在千年之后,集合成一部巨著呈现在后人眼前。秦俊老师用几近还原的角度,把大宋天子之一的宋徽宗解读给读者。他冷静客观地陈述,全面辨析的观点,不着过分感情色彩的描绘,诗词文章巧妙地植入,令文章中人、事、物融为一体又凸显叙事中艺术感十足。所有发生,皆如真如实,极易引起共鸣。若不是极高文学素养和读书破万卷,何以拥有此等气概?苏轼的词“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寥落才子的人生际遇,因时代而荒唐可悲,用一首词淋漓表达。为悲痛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的秦观,秦俊老师以他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处。”传递苏轼为友人逝世的痛,才子才学贬值的痛惜,“世外桃源”样的幻境,不可能真切再现。当南阳的“独玉”、天象的“彗星扫月”等地方特色和传奇经典,一齐在文中并存。我们看到文学大师与哪个帝王文学爱好者,阴阳相隔,心照不宣,奇妙重叠的时光倒影,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文学的殿堂,不是高高在上,玄之又玄无人可懂,更多是人人喜欢阅读,又能在捧腹之余获得精神升华和思想觉悟。个中滋味,现代的我们通过秦俊老师的作品,再一次聆听圣音。在时间的无涯,若不是有感性与理性共荣的人格特质,才情与智慧双拥的人生阅历,绝不会用此种保持神秘感,又介于理性,为文而生的文笔华章。这是阅读时,同样喜欢文字的我挥笔而就的瞬间体悟,也应了文学总是相同的,文章是要有共鸣的文化内涵。
四、再经时间读历史
当时的宋徽宗,在纸醉金迷的笙歌里欢饮达旦,度过青春岁月,荼靡的时光之后,便经历痛苦与煎熬相伴的日常琐碎。尽管他万人之上,九五之尊地位的显赫尊贵,挡不住外忧内患,国家飘摇,随时灭国动荡的心忧愁绪。有人调研如果可以穿越,最想去哪个朝代,最多的答案是宋代,而宋代的徽宗时代,的确是理想生活的一点妄想。当时宋朝的达官贵人,生活安闲自在,过惯吃喝玩乐一条龙舒适的生活,再有战乱,想得最多的就是避免乱世纷争,求得清静安逸。所以才有一次次卖国的条约,屈辱的求和。浩大疆域里几十万人的宋国军队,抵抗不了几千人的金军,被吓得抱头鼠窜,甚至鼓声、喧嚣声能吓跑所谓的国家护卫。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给后人警醒的不仅仅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不断塑造。即便拥有强壮的骨骼筋络,不如有一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鲜活跳动的灵魂,盎然挺拔的意志,为国为民请命的志气。
秦俊老师的小说宋徽宗。如果读出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在情节里兜兜转转,亦是一种阅读感悟;如果读出散文笔调里语言朴素平易近人,在章节里起起伏伏,亦是一种阅读享受;如果读出哲思善辩的明慧,在故事背后追踪溯源,亦是一种阅读理解;如果读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统一的论证,在支撑与碾压间柳暗花明,亦是一种阅读的体察……千人千言,万语万言,是为读者的一些只字片语,倘若一读再读,得到的,不只是这些。好的作品伟大就在,今天和明天读,别人和别人读,它就在哪儿,任时光之后,又是一个时代引领风骚的“风流人物”。
新时代的强音在世界嘹亮。我们不再昏聩而迷惘,因史而明得失,因文化而生发痛定思痛的绝不重演。用文化救赎灵魂,以文化育人心灵,让文化扛起人心不屈不挠的坚毅,这是为文者的历史使命,是秦俊老师般一代博学鸿儒的内心坚守。秦俊老师笔下的天子之一宋徽宗走远了,秦俊老师撰写的这部巨著走近了。它为后来的后来者,提供无数思绪变迁和值得研究的不朽价值。文学的碰撞,在于事件的还原、变化,变化、还原……一部史作生成,一代文脉绵延。
【作者简介】王崇菊,喜爱文学,愿用文字搭建一条通往精神领域的桥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时光的掌纹》,以温暖的笔调讲述日子平常里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