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恺 2021-06-01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果要评选各类文史类媒体最喜欢涉猎的领域,汉末三国必定可以跻身前三甲行列。以至于评点那个时代风云人物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夺之不尽”。其中“中枪次数”最多,恐怕要数英年早逝的曹操谋士郭嘉了。
在阴谋论者眼中,郭嘉是一手策划了刺杀孙策的幕后大佬。在一些年轻男女幻想的世界里,郭奉孝秘书则是曹阿瞒总裁的“挚爱”。更有好事者替古人编出了一句“听着就特别有文化”的谶语,叫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那么,历史的郭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又为曹操的霸业具体干了什么呢?
一粉敌十黑
郭嘉“私生粉”傅玄的人生客观的说,郭嘉在汉末三国的“话题圈”中能有今时今日的“热度”,离不开一个名为“傅玄”的粉丝。正是傅玄在其著作《傅子》中对郭嘉从始至终的全力“吹捧”,成功让在《三国志》里中规中矩的谋士郭嘉一跃成为兼具豪侠浪子及病娇才子气质的完美天才。
《傅子》书影。图源/网络
在了解傅玄缘何要如此吹捧郭嘉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位“郭粉”的个人履历。傅玄祖籍凉州北地郡,先祖据说是与张骞齐名的西汉外交家傅子介。傅玄的爷爷傅燮早年师从太尉刘宽,参与过对黄巾军的战斗,据说还生擒过几名渠帅,被任命为凉州汉阳郡太守。
疯狂打CALL
傅玄笔下的郭嘉与《三国志》中的郭嘉
由于年代久远,傅玄所著的惶惶几十万字的《傅子》,今天早已散佚,仅存有抄录的部分内容及其诗作的辑本,我们无法知晓裴松之大量引注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的《傅子》段落,其原文全貌究竟如何。
更令人玩味的是,作为曾经参与过《魏书》编撰的著作郎,傅玄为郭嘉所写下的文字,似乎并没有被官方史料所接受。那么,傅玄到底写了什么,以至于曾与他“商业互吹”的《魏书》主编王沈都看不下去了呢?
我们仔细对比《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和《傅子》中有关郭嘉生平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傅玄讲述郭嘉生平时实在加入了太多溢美之词,比如《三国志·魏书》对郭嘉早年的生平仅作“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但是,傅玄却加上了“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郭嘉早年投奔袁绍,但因为不受重用而自行离去,建安元年(196年)才经荀彧推荐来到曹操帐下。对于这段历史,傅玄虽然没有发表声明异议,但很快却提出了一个“十胜十败”论。
按照傅玄的说法,郭嘉刚刚抵达曹操麾下,便为曹操分析了其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个领域对袁绍的全面碾压。从现在人的角度看,跳槽之后狠踩前任领导、吹捧现在的老板是职场的“常规操作”。
袁绍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图源/94版《三国演义》剧照
下邳古城概念图。图源/纪录片《解码下邳古城》
罗生门
傅玄笔下郭嘉对刘备的迥异态度及深层原因
其实在《三国志·魏书》中并没有提及郭嘉对曹操收留刘备的具体意见,但是由王沈编撰的《魏书》和傅玄的《傅子》中却出现了两段据说都出自郭嘉之口的说辞。虽然听着都很有道理,但出自同一人口中,还是有着自己打自己脸的尴尬。
《魏书》中的版本是,曹操准备向朝廷申请刘备为豫州牧时,曾有人提醒他:“(刘)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询问郭嘉的意见,郭嘉回答:“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刘)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在《傅子》中,提醒曹操“(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的人变成了郭嘉自己。反倒是曹操因为要“招怀英雄以明大信”,而最终没有采纳郭嘉“宜早为之所”的建议。
如果说,这样的矛盾只是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倒也还好,可偏偏傅玄曾参与修撰《魏书》,傅玄写完《傅子》还让王沈评价了一番。两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或许都有过交流,为何还能出现完全相反的说法呢?
如果排除郭嘉真的是自己前后矛盾,这个问题唯一的解释,恐怕是傅玄有意借郭嘉之口为自己的父亲傅干正名。毕竟傅干在与赵戬争论时,曾经说过:“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官渡之战后,郭嘉步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先是准确分析了袁谭、袁尚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让曹操暂缓进军河北,以待袁氏兄弟反目。接着又力劝曹操远征乌丸,并采取抛弃辎重、轻骑突击的方式从卢龙出塞,打蹋顿单于一个措手不及。傅玄对此仍嫌不够,还刻意强调了曹操征辟青、冀、幽、并知名之士的做法也出自郭嘉的谋略。
官渡之战共分为两个阶段。图源/网络
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郭嘉塑造成功人设背后的推手
建安十二年(207年)秋,本就体弱多病的郭嘉病逝于追击袁尚的途中,曹操对此深感痛惜,上表朝廷为其请功。这一点上《三国志·魏书》和《魏书》的记载虽主题相似,但行文大有出入。
《三国志·魏书》对郭嘉功绩的表述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魏书》的记载则是:“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虽然都是溢美之词,但《魏书》版本显然认为郭嘉并没有达到“平定天下”的作用。
郭嘉重病交代后事。图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从能力角度而言,郭嘉对于曹操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从郭嘉死后曹操相继任命了董昭、袁涣、杜袭等人接任“军师祭酒”一职就能看出来。
而真正让曹操感到惋惜的,是郭嘉一直以来将曹操视为将会取代汉朝的领袖。
这一点从攻取南皮、斩杀袁谭之后,曹操也“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就很说明了曹操本人在激烈的政治环境中对于自己定位的变化。
等曹操再次公开提及郭嘉时,已是赤壁大败之后的事情了。有趣的是,傅玄在曹操的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后面,还加上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三叹。傅玄又根据曹操写给荀彧的私人信件中有郭嘉早就知道南方疫病流行,曾建议曹操应该先征服荆州。这些文字都显现出郭嘉在曹氏阵营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么重视郭嘉呢?这就要回到开头郭嘉投奔曹操说起。最初引荐郭嘉的是荀彧,曹操在最初接待时认为郭嘉与荀彧应该是一路人。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超出了曹操的想象。在《三国志·魏书》中,“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这两人的相互认知,显然达到了如鱼得水的地步。
曹操应该不难看出郭嘉性格中存在着恃才放旷、不修边幅的缺陷。但是他依旧这么着急将郭嘉任命为重要的军师祭酒,原因可能有几方面,首先是大批加入曹操麾下的颍川士人,已经影响到了曹操阵营中政治力量的平衡。
尽管郭嘉出自颍川,却是寒门人才。曹操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扶植起一股完全依附在自己身上的寒门政治力量来平衡日渐强大颍川士人。郭嘉的表现也相当不俗,多次在曹操犹豫的时候给出了最佳答案。每一次都是站在曹操的角度和利益上来做出判断。这
直到曹操在之后更加重要的辅佐继承人的问题上,都给荀彧写信道:“欲以后事属之。”显然,曹操认为郭嘉的才能和忠诚是足以托付自己后事的人。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另一位名军师诸葛亮了。
只是,曹操和郭嘉两个人唯一没有料到的是,郭嘉会中年早逝。这让曹操原本扶植寒门的计划遭遇了重大挫折。曹操之后选择了同样年轻、具有才华的杨修。但是杨修显然并没有理解曹操的本意,依旧固执地为自己身后的世家——弘农杨氏争取利益,插手曹操的继承人问题。这就触犯了曹操逆鳞,导致了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随着曹操总揽朝政的“霸府”体制的形成。为曹操总领府事的“丞相主簿”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之后加入的腹黑沉稳的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皆经由这一岗位飞黄腾达。
假如郭嘉不那么早病逝,在以他为首的魏国朝堂的寒门力量下,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实施。司马兄弟也没有那么顺利地接近权力中心,轻易被世家豪门颠覆的曹魏政权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