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智林 刘瀛璐 2025-06-19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6月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湘江奔涌,洞庭激荡。在湖南这片被历史淬炼的土地上,“霸蛮精神”早已写入奋斗基因。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地,湖南如今已形成包括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等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为引领的产业矩阵,其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中部省份首位。从轨道装备到重工机械,从北斗组网到太空探索,湖南企业以硬核创新重塑产业格局,当“吃得苦、霸得蛮”的执着遇上求新求变的时代,种种突破印证着湖湘精神与现代科技的深度交融,构筑起中国智造的崭新坐标。
实业报国 接轨未来
湖南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摇篮”。早在1896年粤汉铁路筹划修筑时,它就与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结下不解之缘。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粤汉铁路的修建历经曲折。由于耗资巨大,清政府借资筹办,引来了西方列强争夺筑路权,也引发粤、湘、鄂三省的抵制。湖南绅商首先在1903年提出“废约自办”,并向湖南巡抚赵尔巽请愿,开启了国人维护铁路主权的历程。整个粤汉铁路当时全线分3段修筑,北段为武昌至株洲、中段为株洲至韶关、南段为广州至韶关,全长1095.6千米。从1906年开工,到1936年全线贯通,历时将近30年时间,这条中国南方铁路的大动脉才宣告正式完成。
就在粤汉铁路通车的1936年,2月26日,粤汉铁路整理计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基于株洲的铁路枢纽地位,对各路客货车修理及配件供应均具优越地理条件,将粤汉铁路总机厂设置于此。同年5月,“株洲总机厂筹备处”成立。8月1日,在株洲田心塅叶家祠堂(今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址)挂出“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厂牌,正式建立株洲总机厂,并开始修建厂房。株洲田心机厂便是今天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车株机”)的前身。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交通枢纽重镇的株洲备受战火摧残,株洲总机厂损失重大,修理工作一度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事业的“火车头”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前,中国可统计的4069台机车分别来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如今在中车株机科技文化展示中心内,还摆放有一台1936年从英国引进购买的“牛头刨床”,机床左侧“中英庚款”四个铸造字分外醒目,是株机作为中国早期交通装备制造地的历史见证。1952年,铁道部决定修复株洲厂,成立“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其后逐步实现“修转造”,再次更名为“铁道部株洲机车车辆工厂”。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引领下,株洲的铁路事业从此一往无前。

中车株洲所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这里每年可满足 200 列“复兴号”动车组、1000列标准地铁、840 列“重载”机车所需“心脏”和“大脑”的装车需求,其生产的产品还涵盖列车监控、工业变流、新能源变流等领域
株洲总机厂联合厂房,又被株机人亲切地称为“大铁房”“机器厂”,是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第一个大型机车修理厂。1958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此下线,标志着中国迈入铁路机车电气化时代。此后,“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世界功率最大电力机车”等数十个“中国第一”相继在中车株机诞生。它更是依靠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见证了我国机车生产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直流到交流、从引进到出口的四次历史跨越。现在,“大铁房”已经被改造成制造先进动力集中型“复兴号”的现代化车间,全长360米,宽22.3米,总面积达到8024平方米,可以同时组装18台电力机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组装基地,已累计研制出快速客运、客货两用、重载货运等各型干线电力机车60余种、1万余台。
1959年6月,铁道部颁发《关于设立机车车辆研究所的决定》。肩负振兴铁路电气化装备事业使命,195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所前身)在中车株机公司成立。一厂一所,携手并进,如同DNA双螺旋结构般交织出中国轨道交通的进化密码。
甫一成立,株洲所就面临着考验。刚刚制成的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6Y1型机车“三大件”——引燃管逆弧、调压开关烧损放炮和牵引电机环火仍面临许多问题,影响着机车性能。株洲所与田心机厂一起,对6Y1型电力机车的技术设计进行全面审查,彻底解决其技术缺陷。经过十年的技术攻关,“三大件”顽疾问题先后得到解决,这大大提高了6Y1型机车的运营性能。1968年,从6Y1型0008号车开始生产,被命名为“韶山1型”。该型的研制成功,开启了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时代。此后,厂所联合捷报频传,不断攻克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难题。

1993年,株洲所攻克IGBT芯片封装技术,造成我国首枚轨道交通用IGBT模块。2014年,成功实现IGBT芯片的自主生产,建成世界上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2003年初秋,零起步组建国内首个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也是仅用时3年,便设计出中国首台电动汽车用永磁电机,并于2011年实现永磁牵引系统在地铁上的首次应用。
2015年,南北车合并成立中国中车,株机更名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所更名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湖南制造业版图上,以中车株机、株洲所等企业为核心,日渐形成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这里每17分钟下线一台电力机车牵引电机,每3天诞生一项行业标准。当“株洲造”储能式轻轨列车在墨西哥城呼啸而过,全球首列氢能源智轨成功出口至马来西亚,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产品输出,更是中国制造标准的全球影响力。
从“制造”到“智造”,中车株机和株洲所同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中车株机紧跟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先后建成全球行业首个转向架智能车间、国内行业第一条真空断路器和超级电容器模组智能化生产线,以及车体部件和电气产品数字化制造线等11条数字化生产线。2023年,中车株机入选由工信部等部门评选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里的转向架制造生产线,占地约2万平方米,采用自动除尘温控系统,11条生产线涵盖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物流等转向架生产制造全过程,不仅使工艺流程更为紧凑,物料流转更加迅速,还可以对每个制造环节快速溯源。一排排“机械手臂”自动旋转,一朵朵“钢铁焊花”有序绽放,一个个物料小车来回穿梭。整个智能生产线自2018年全面投产后,生产效率提升30%。在车轮生产过程中,只需扫描车轮毛坯上的二维码,机械手臂就可自己抓取、打磨,并实现工位间的转运,大约20分钟就可生产一个车轮,而这也只是中车株机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以卓越的技术和产品,不断以各种形式刷新着“中国速度”。
早在2016年,中车株洲所制造中心就按照工业4.0标准建造了轨道交通行业全球首条智能生产线。改造后的生产线,四处分布的电子显示屏幕,显示着每个员工的目标任务、目标完成数等;机器人沿着布置好的导航动线,穿梭在轨道上,运输着不同生产所需的零部件。除了工作模式上的智能化,一代代蕴含着株洲所科技实力的产品也惊艳了行业内外。2017年6月,株洲所全新发布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结合了有轨电车和路面交通的优点,有着超300人的大运量。其外观酷似有轨电车,却没有钢轨,不需要单独建设轨道,而是靠虚拟轨道穿梭在城区,科技感和超现实感集于一身。2024年,由中车株洲所控股中车智行自主研发的全新四编组智轨电车更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惊艳亮相。40.2米的车长,最大载客量超过420人,犹如一辆地铁列车在道路上飞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新四编组智轨电车具备虚拟联挂功能,通过实时编组调整,能有效提升载客量,轻松应对潮汐客流和瞬时大客流等挑战。不仅外观新颖、颜值超高,更在智能化、舒适性、安全性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为城市交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站在智造强国的瞭望塔上回望,中车株机与株洲所的故事,恰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微观叙事。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制造”到“智造”,他们用铁轨丈量创新的边界,当下也正以硬核科技为笔,在世界工业史上续写着属于中国的制造传奇、属于湖南株洲的行业担当。
铁臂擎天 数字赋能
人们很难想到,1989年,湖南省涟源市茅塘乡道童村一间生产有色金属焊接材料的小厂房有一天会成长为中国首家销售收入“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企业。作为三一重工的主要创始人,梁稳根带领三人团队,誓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

位于长沙经开区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内的智能化工厂。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钢板进、整车出”的全过程,零距离感受重卡智能制造的魅力
1994年,三一以拖泵为敲门砖正式进军工程机械领域。但由于集流阀不稳定,让三一的首台产品,也是中国第一台混凝土拖泵故障频出。当时,与国内很多重工机械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情况相似,三一也缺乏自主生产集流阀组的能力。彼时,湖南特有的“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在三一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易小刚为首的技术创新团队,用标准件组装集流阀,夜以继日、大胆突破,终于取得属于三一的第一个专利技术,让三一人彻底走出“国外还没有这么做,我们也不能这么做”的局限。
1998年,三一又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泵车,其臂架长度高达37米,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但挑战接续而来,2005年,国外供应商对泵车臂架用高强度钢板突然断供,三一不得不停产泵车产品。再次尝到“卡脖子”的苦头,三一决定自主研发钢材。经过几个月的试验,2006年夏天,三一特制钢板宣布面世。趁势而上,2007年,三一又推出拥有15项专利的66米臂架泵车,创下中国行业内第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2018年,强度达到1800兆帕的三一超高强钢研制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高强度钢板,用于制造新一代86米臂架泵车。
在一次次挑战、一次次应对中,三一终于实现了对专用底盘、发动机、油缸、回转支承、遥控器、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实现泵车关键零部件100%自制。掌控专业技术后,便是产品的试炼,三一自己将这一过程称为“打擂”,而它鲜有敌手。2002年,三一拖泵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施工现场成功将C60混凝土泵送至406米高空,首次创造单泵垂直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这也是单泵垂直泵送纪录第一次归属中国企业。接下来,这一纪录不断被三一自己刷新,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9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广州东塔530米、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632米……凭借绝对实力,三一混凝土机械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
在创造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机械力量总是让人着迷。工程机械行业有句话叫“得挖机者得天下”,就是因为挖掘机是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最大的产品,同时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竞争难度最大的产品。2002年之前,中国挖掘机市场前10名都被外资品牌占领。2003年,三一创始人、时任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挖掘机做上去!这是我们的使命!”刻在湖湘基因里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再一次映射在三一企业愿景上。三一以追求“省油、高效、低成本”为首要目标,做出了世界上“最省油”的挖掘机,打开了市场局面。2011年,三一挖掘机销量就突破2万台,登上中国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2020年,三一以近10万台(98705)的销量,首次夺得全球销量冠军。
属于机械绝对力量的另一面,是坚定的社会责任感。2010年8月,智利北部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困700米深矿井下,三一提供的一台400吨履带起重机紧急参与矿难救援,带有一抹中国红的庞然大物,为彼时智利受难人员带去生命的希望。同年,以此为原型的影片《地心营救》在国内上映,备受关注。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晚会的高潮,是一面长约90米、宽60米的巨大“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这面国旗相当于一个标准操场大小,由三块重达20吨的巨型LED网幕组成,而负责托举这面国旗的,正是三一重工制造的起重机。这一艰巨任务要求起重机可以在70米高度抵御23.3米/秒的风速,并在表演结束后,一个小时内完成降幕、收车全部动作。经过层层筛选,三一SAC6000起重机最终被选定执行此次任务。活动结束,三一收到来自“70周年国庆联欢活动”指挥部的001号感谢信,这也是属于整个国产装备制造业的荣誉。
以上属于三一集团的发展足迹,如今都可以在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内45米企业文化长廊画墙上一览无余。在这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多个重卡展车陈列其中,气势恢宏。展厅背后,便是有着22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的智能化工厂空间。步入其中,中轴线上正对的“电动重卡数据大屏”上,跳动着三一重卡在全国的实时数据,包括生产、行驶、充电等信息。厂房两侧的动线,展示着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生产工艺。橘黄色的机械臂尽情挥舞,随处可见的AGV小车分工协作,寥寥可见的工作人员进行着必要的监督、调试和修理工作。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钢板进、整车出”的全过程,零距离感受重卡智能制造的魅力。据介绍,在三一重卡工厂主厂房内,平均每6分钟就能下线一台重卡,是传统工厂效率的10倍。
其实早在2018年,三一就以“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决心,在18号工厂最先启动“灯塔工厂”建设,迈出探索智能制造转型的第一步。所谓“灯塔工厂”,是国际上对最具科技含量和创新性工厂的说法,这些工厂不仅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更在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方面发挥着榜样和引领作用,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与数字化的顶尖水平。2023年,三一重工首座海外“灯塔工厂”在印尼建成,实现全网络连接和少人化生产,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的第一次海外输出。
截至2021年,三一已投资超过120亿元,在长沙、昆山、重庆等产业园先后启动46个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及智能产线项目,实现近万台生产设备、十几万种物料的实时互联。 各关键生产环节无人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助推企业人均产值迈进世界一流行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的当下,三一集团将数智化建设融入制造、产品、运营的各个场景,与时代同频,真正践行了其企业使命——“品质改变世界”。
北斗问道 湖南坐标
“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在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道路导航、追踪快递、灾难预警等等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让千行百业焕发活力,更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994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正式立项,代号“北斗一号”,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肩负起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总设计师的重任。而湖南与北斗的缘分,则始于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国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国防科技大学在完成“北斗”任务上有着先天的使命感与优势。几乎随着北斗项目的启动,国防科大就组建了相应团队,30多年来,完整经历北斗系统建设全过程,研发了众多核心系统、突破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一个个急难险重的任务,助力北斗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如今,国防科大校园内“北斗”楼前的“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标语仍讲述着那些为北斗事业奉献的日日夜夜。在北斗系统建设过程中,同样涌现出一大批湘籍领军人物,湖南益阳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便是其中之一。他曾用五个“千万”形象表述北斗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三一重卡智能化工厂内,科技感十足的 AGV 机器人依照地面导航来回穿梭工作
湖南不仅是北斗核心技术的策源地,更是我国北斗应用、北斗产业的先行先试省份之一,其先后承担了工程机械、邮政物流、环洞庭湖、通航、林业空地一体化、无人机数字农业等6个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工程,赋能公安、应急、防灾减灾、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近年来,长沙、株洲、岳阳三地形成三大北斗产业基地,从芯片、终端到软件、用户服务,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自2013年以来,长沙相继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市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长沙市加快北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系列规划、政策。同时,自2020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北斗应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智能网联、地理信息两个领域的相关应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布局上,湖南展示出了绝佳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长沙北斗研究院逐步成长起来。

2021 年 9 月 16 日,在长沙召开的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展吸引众多参观者
长沙北斗研究院,全称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是在我国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院士支持和指导下,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复成立的北斗领域时空信息安全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长沙北斗研究院承建了国家级测控与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北斗时空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任务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30余项;牵头编制相关国标、国军标、北斗专项标准6项,出版北斗相关专著5部,获授权知识产权近200项,为湖南的科技创新事业输送了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其生产的无人机主动防御系列产品,曾为北京冬奥会、国庆70周年庆典、雅加达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保驾护航。诚如北斗研究院董事长明德祥所说,发展北斗事业,“湖南是沃土”。这里不仅有着5所双一流大学的创新力量支持,更有着丰厚的北斗情怀、良好的产业环境。正因如此,北斗研究院也与湖南北斗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优势互动、资源互补。

赛德雷特智能卫星工厂内景。该产线全面覆盖整星出厂前总装、集成、测试中每一个环节对生产、试验条件的专业需求
自2017年起,长沙北斗研究院联合北斗开放实验室持续与湖南省教育厅合作组织实施“北斗微小课题”人才培养计划,为湖南培养北斗应用人才400余人;以共建北斗联合实验室的形式,与省内16所高校合作共建“北斗+众创空间集群”;2019年以来,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承办湖南省大学生智能导航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全省近30所高等院校5000余名大学生参赛;承担“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南赛区组委会工作,组织开展“北斗专家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省内20余所院校,吸引近20000名师生参加。有评论说:“在北斗产业赛道中,长沙不仅获得‘起跑优势’,并且在赛程中不懈努力、一往直前。”这一点,在诸如长沙北斗研究院这样的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它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着,湖南正以“策源地”的担当,持续为北斗全球化注入创新动能,书写着新时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科技篇章。
卫星产线 创新赛道
星城,是长沙的别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中轸宿旁边的长沙星,寄托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愿景。如今,这座以星辰为名的城市正以科技之光重写天宇传奇。当古人仰望星空时,或许未曾料到,两千多后的今天,“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正在湘江之滨转化为现实图景。
2018年11月30日,位于湖南株洲经开区的北斗产业园迎来一颗新星——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创新型微纳卫星技术研发与整星生产的企业。公司聚焦小、微、纳卫星平台与整星工程研发制造,是湖南北斗产业园重点打造的产业枢纽,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民营商业卫星制造基地。目前,其总部设在株洲,研发中心位于哈尔滨,并有北京、珠海两家分公司。
走进2022年投资建设、2024年10月正式投产的赛德雷特智能卫星工厂,高、精、尖的科技感迎面而来。这里拥有湖南省首条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具备500千克以下级别小卫星每年150颗的批量产能。工厂内,设有总装测试、振动测试、磁测试、EMC暗室、真空热试验等多个功能区域,全面覆盖整星出厂前总装、集成、测试中每一个环节对生产、试验条件的专业需求。赛特雷特落户株洲,对整个中部地区卫星产业都是一个利好。这意味着,以后中部地区研制的卫星都可以在该厂完成总装测试,比起去往上海、北京等地区,既节约经济成本,也节约时间成本,更避免了运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卫星造成的损坏。

赛德雷特智能卫星工厂舱板装配区,配备有KUKA 机器人完成相应工作
赛德雷特总部最初设在深圳。关于转战株洲,公司负责人解释,其看重的是湖南有政策支持和北斗产业园的优越地理与交通条件。株洲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工业优势,还将轨道交通与航空发动机两大优势产业与北斗产业天然适配,并对未来新兴产业有着大力支持。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的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第一次落地长沙,其余两次均在株洲举行。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从来不满足于既有身份。其中蕴含的,是湖湘精神无时无刻不期待走在时代前列的紧迫感和创新意识。
在赛德雷特,技术人员占比75%以上,核心技术专家主要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所。该团队深耕卫星工程与卫星总体技术近20年,曾参与多项国家项目卫星项目研发与发射任务,已完成电子、姿轨控、热控、通信、结构等方向的技术谱系完整布局。在株洲赛德雷特公司展厅,我们注意到其产品命名独具匠心,如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雪鸮”、高光谱宽幅光学遥感卫星“苍鹭”、高分辨光学敏捷遥感卫星“游隼”、独立激动多模态深孔卫星“雨燕”、超机动自主敏捷灵巧卫星“伯劳”等等。
2025年4月10日,一则关于赛德雷特的新闻又被“刷屏”:其卫星智能制造工厂首星下线仪式在株洲经开区举行。这颗被命名为星睿十一号(“XR—11”)的敏捷遥感卫星,是首颗株洲制造的遥感卫星,由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制造,在其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完成总装、集成、测试(AIT)。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该颗卫星搭乘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整星设计寿命≥5年,具备强大的在轨对地观测能力,主要用于在轨对地观测,在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XR—11卫星将与其他在轨星座形成“光学+雷达”遥感协同网络,数据将深度融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 等城市治理场景,共同构建全球领先的空天信息服务体系,极大提升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首颗卫星“XR—11”的诞生和成功发射,标志着株洲市在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湖南省首个具备卫星全链条研制能力的城市,为我国中部地区航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株洲制造”从硬质合金、高铁、磁浮延伸至卫星,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工业血脉,始终奔涌着创新求变的基因。
在新型工业化征程上、在国之重器的“升级”之路上,湖南用绝对实力书写着从“制造高地”向“智造标杆”跃迁的时代答卷,更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锻造着新形势下的产业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