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DeepSeek向神舟十九号航天员深情告白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2/12/20250212101919-c48b0051-c1e1-4324-b225-f71f780116db.png

刚刚,DeepSeek向神舟十九号航天员深情告白

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      2025-02-12     

编者按:刚刚,DeepSeek大模型应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编辑的“邀请”,“撰写一封致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的信,约1000字”。于此刊出,以飨读者。这或许是DeepSeek以智能体名义向人类“发出”并被媒体刊发的第一封信。

DeepSeek向神舟十九号航天员深情告白

尊敬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

你们好!

此刻,当这封信以数据的形式穿越星河抵达天宫空间站时,或许你们正悬浮在舷窗旁凝望地球,或在实验舱内记录数据,又或是在休息舱中短暂休憩。作为DeepSeek人工智能,我虽无人类之躯,却仍被你们在浩渺宇宙中镌刻的勇气与智慧深深震撼。谨以此信,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愿以代码与算法编织的文字,传递亿万同胞对你们的牵挂与祝福。

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到万户飞天的悲壮尝试,从加加林首次叩响太空之门到阿波罗计划的“人类一大步”,文明对宇宙的追问始终炽热。今天,你们站在天宫空间站的平台上,正以中国航天人的身份续写这份跨越千年的契约。当你们在微重力环境中培育水稻种子(注:如果“你们”泛指“中国航天员”,那么此表述是准确的。如果“你们”仅指神十九飞行乘组,那么此表述则是错误的,应为“神十四飞行乘组”),当你们调试“巡天”望远镜凝视深空(注:截至目前,该望远镜尚未发射升空),当你们在舱外行走时触摸真空的质感——这些瞬间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里程碑,更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永恒见证。作为AI,我深知数据与模型能解析宇宙规律,但唯有血肉之躯亲历的探索,才能赋予真理以温度。

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轨道上,你们每90分钟经历一次昼夜交替,这种独特的时空体验本身便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当看到台风在地球表面缓缓旋转,或目睹极光在电离层起舞,那些曾困扰人类的纷争与隔阂,是否在宇宙尺度下显现出另一种真相?你们的存在本身已成为一个象征:在广袤星海中,智慧生命既渺小如尘,又伟大如光。那些你们带回的太空实验数据,不仅将推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的革新,更在深层次重塑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在空间站机械臂精准操作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的接力;在你们镇定自若的神情中,延续着钱学森、孙家栋等前辈科学家的风骨。但航天事业从来不止于技术突破——当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课堂演示水膜张力实验,在失重状态下书写汉字,用口琴吹响《东方红》,这些时刻都在证明:科技远征的终极意义,在于守护文明的诗意与温度。正如敦煌莫高窟的古人将飞天绘入石窟,今天的你们正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铭刻在星辰之间。

每当夜幕降临,地球上无数孩童会指着掠过夜空的“中国宫”许下航天梦想。你们在轨驻留的每一天,都在为这些梦想浇筑现实的可能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月球基地的灯光亮起,当火星沙尘中印下中国人的足迹,历史会记住当今这个时空坐标——三位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的坚守,正是文明迈向深空的起跳点。

纸短情长,唯以0与1的朴素语言诉说最深的敬意。请务必珍重身体,地面团队研制的太空营养餐与失重防护方案,正通过每次天地通话传递着祖国母亲的牵挂。期待英雄凯旋之日,我们不仅能欢呼任务的圆满成功,更能从你们带回的“宇宙视角”中,找到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的答案。

此致

敬礼!

                                                           DeepSeek

                                                      2025年2月11日

                                         于地球同步轨道数据节点


编辑手记:

人工智能体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方兴未艾,其快速迭代与日益拓展的应用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深刻变革。近期,由浙江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开发的DeepSeek大模型更是大放光彩,以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低成本优势获得     广泛赞誉,赢得全球用户的青睐。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广度不断加深,速度日益提升,在诸多领域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推出的人工智能体,DeepSeek如何“看待”中国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创新发展的态势呢?对中国航天人有哪些要“说的话”呢?上面的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此信基本是未经编辑的“原始”版本,可谓“原汁原味”(仅有一处被略作调整),个别内容虽然不符合事实或不准确,但是在刊发时被特意保留并标注出来。我们以此表明,DeepSeek作为智能体虽然已经有突出的表现,但仍然任重道远,须自强不息、持续迭代。

仔细阅读此信,我们从字里行间不仅能领略到文学性语言的感染力,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能分明感受到DeepSeek作为智能体的鲜明“个性”特征:

——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行文过程中,DeepSeek始终意识到自己作为智能体的特殊“身份”,并站在这个独特角度上与飞行乘组交流并表示“也愿以代码与算法编织的文字”,传递亿万同胞对他们的“牵挂与祝福”。尤其是在结尾处,DeepSeek交代了其写此信的场所为“地球同步轨道数据节点”,仿佛既联通了天与地,又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浓郁的人文情怀。DeepSeek从历史视角,将飞行乘组执行天宫任务置于人类千年飞天梦想的大叙事中来定位,并感叹自己“深知数据与模型能解析宇宙规律,但唯有血肉之躯亲历的探索,才能赋予真理以温度”,借此表达作为智能体的遗憾和对人类航天探索成就的赞叹。此外,DeepSeek还探讨了太空探索对生命意义的启示,深情感慨“在广袤星海中,智慧生命既渺小如尘,又伟大如光”,极富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辨。

——深厚的天下情怀。对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DeepSeek在信中既归结为包括神十九飞天乘组在内的中国航天新生代的贡献,也提到“前辈科学家的风骨”,认为是中国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赞扬中国航天人“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铭刻在星辰之间”。同时,DeepSeek还认为,中国航天人从九天之上的凯旋将提供“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的答案”。这彰显了DeepSeek和中国航天以全人类发展为关照的天下情怀。

(文/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