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个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就让我们从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
“8”朝经营
河西走廊东接黄土高原,西连新疆,北抵内蒙,南邻青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域的沟通要道。自西汉始,为了解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以及经略西域,中原王朝始终重视对河西走廊的经营。
汉之经营。河西四郡设置始于汉武帝。自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后,霍去病等将领率军将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遂设置河西四郡。在设置郡县与驻兵防守的同时,汉朝实行了移民与屯垦为一体的政策予以巩固。首先是移民。彼时的河西,地广人稀,自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率部降汉后,河西已“空无匈奴”。为巩固统治,实现“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汉朝廷即“稍发徙民充实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二年(2),河西有民71270户,口280211人。若加上当地驻军,当时河西人口当不下于五六十万。其次为屯垦。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大战大败匈奴后,“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主要在令居、番和、武威、居延、酒泉、敦煌等处屯田,又有“使领护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郡农田官,常平籴调,均钱谷,以大司农丞印封”,屯田规模极大,逐步将河西开发为农业区,以支持军国之需。
北朝。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将河西走廊纳入统治。为彻底消除自永嘉之乱后河西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北魏及其之后东魏北周政权采取了安抚与开发并举之策略经营。一手是安抚,另一手是开发。河西地区经两汉的大规模经营,农业已有长足发展。北魏统一河西后,便非常重视利用历史上河西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后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中,在北方广大区域大力推行“农职之教”,发展农业经济。一方面继承历代王朝经营河西的有效做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屯田;另一方面,三长制、均田制颁布后,又在河西广泛推行均田制。。
隋朝。面对西北边患,隋文帝采取“内缓外御”的政策,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边防建设,积极防御突厥和吐谷浑的侵扰。隋炀帝继位后,国力进一步增强,采取“离强合弱”的策略,瓦解突厥和吐谷浑的联合,最终实现对这两大劲敌的有效控制。其次,隋朝在河西地区加强了民政建设,选派良吏治理。隋文帝采纳杨尚希的建议,简化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隋朝注重地方官吏的选用,如裴矩、樊子盖等人在河西地区推行善政,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隋朝在河西地区大兴屯田,发展农业经济。隋文帝时期,为了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大规模开展屯田。隋炀帝时期,随着对突厥和吐谷浑军事征服的胜利,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解决了军需问题,也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唐朝。唐代对河西地区的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在这一时期,河西地区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其战略地位尤为显著。首先,唐代对河西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唐初,政府在河西地区设立了瓜州,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其次,唐政府对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给予高度重视。为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唐在瓜州设立了墨离军,并在关键地区建立了守捉、城等军事设施。《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提到:“瓜州有府一曰大黄,西北千里有墨离军。”这些军事设施的建立,有效地抵御了吐蕃等外来势力的侵扰,保障了河西地区的稳定。再次,唐代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促进了河西地区的经济繁荣。最后,唐代鼓励佛教等宗教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如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就得到了瓜州地方官员的支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瓜州刺史独孤达供事殷厚,经月余,州刺史李昌等协助出玉口关。”这反映了唐代对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
五代。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张义潮子婿、瓜州刺使索勋政变,自任归义军节度使,淮深、淮鼎兄弟遇害。景福元年(893)索勋灭于吐蕃。乾宁元年(894),张义潮族孙张承奉奉诏任归义军节度使,为维护瓜沙二州稳定,摆脱败落的李唐王朝,自立“白衣天子”,号“西汉金山国”,后灭于吐蕃。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三月,唐亡。四月,朱温即帝位。至这时,河西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但瓜、沙二州仍在吐蕃统治之下,百姓苦不堪言。末帝乾化四年(914),沙州百姓推举张承奉长史曹议金执掌州务,自任归义军节度使,发兵击退吐蕃。之后,曹议金派人不远千里,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与数百年前的张轨一样,尊奉中原正朔,在名义上恢复了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统治。然而,连年征战让河西走廊特别是敦煌地区民生凋敝,此时的归义军实力与晚唐时期相比,已大大受损。夹在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之间的归义军,已不可能恢复到全盛之时。尽管如此,曹议金仍然趁甘州回鹘狄银可汗立足未稳之时,主动进攻打击甘州回鹘,为归义军取得了生存的空间。之后的曹元德、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外和诸戎、内安百姓,敦煌地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为祈福和彰显功绩,曹氏家族也在莫高窟开凿了洞窟,第17窟藏经洞中的很多文献就是那时产生的。这些文献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年前敦煌地区的繁荣与发达,也为今天的我们,拼凑出了处于历史角落的政权的点点滴滴。宋天圣元年(1023),曹氏归义军最后一任节度使曹贤顺向宋廷进贡物品,表示臣属关系。自此之后,曹氏归义军的记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中。据研究推测,大约在1030年前后,曹贤顺被沙州回鹘杀死,曹氏归义军残余势力向西夏政权投降,这个在河西走廊苦苦支撑的政权彻底终结。
元朝。元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统二年(1261)便开始对河西地区进行抚治,派遣阿沙、焦端义等官员前往甘肃等地,以稳定当地秩序,恢复民生。同时,河西地区也成为维护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见证者。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与窝阔台次子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会盟,正式将西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至元七年(1270),元朝对河西户口进行括定,制定田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元朝还大力推广屯田制度,如在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设立屯田,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从文化角度看,元朝在河西地区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同时也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持宽容态度,允许各种宗教在河西地区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基础设施角度看,元朝重视河西地区的交通建设,特别是驿站的设置和管理。《元史》中提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增给甘肃行省铺马圣旨,以保障驿站的正常运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明朝。军事方面,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立多个军事要塞,如嘉峪关、玉门关等,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政区方面,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如设立了肃州卫、甘州卫等,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经济方面,明朝鼓励农业发展,推广灌溉技术,提高了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史·食货志》记载:“河西走廊,商旅往来,百货云集。”文化方面,许多西域文化和宗教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如佛教、伊斯兰教等。《明史·西域传》中提到:“西域诸国,多有来朝贡者,其道皆由河西。”明朝河西地区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桥梁,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清承明制,对河西的经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首先是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清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军事防线和行政机构,如在嘉峪关以西地区增设卫所、开设屯田,以确保边疆安全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其次是移民实边与发展经济。为了充实边防并促进地区开发,清朝实行了军屯与民屯相结合的屯田制度,鼓励军士和民众参与农业生产。如《甘肃通志》中所载,清朝在河西地区推广屯田垦荒政策,从顺治元年开始,实行奖励屯垦的政策,加之清廷能较好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优良传统,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使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同时,河西走廊历来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清朝廷继承历代王朝经营传统,在甘州等地设置茶马司和监牧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再次是水利事业的开发。清朝通过修建渠道、水库等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指出:“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清朝继续发扬这一优势,水利事业的开发更为兴盛。最后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清朝为了便于物资的运送和兵力的调遣,以及确保道路的畅通,对河西的交通运输特为关注。从兰州到嘉峪关的狭长地带中,每隔四、五里就有一个驿站,强化了清朝廷对河西的统治,并促进了商业贸易。通过这些措施,清朝成功地经营了河西地区,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桥梁,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成蹊)
参考文献: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闫廷亮:《北魏对河西的经营和开发》,《河西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
马静:《蒙元政权对河西地区的经营》,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吴琴峰:《明洪武永乐时期对河西地区的经营》,兰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闫廷亮:《隋代经营开发河西述论》,《河西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冯盼盼:《唐前期瓜州研究》,兰州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军:《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春元、李长缨:《河西重镇——唐瓜州》,瓜州政协公众号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