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个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就让我们从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
“7”位名人
一条河西走廊,半部华夏历史。这条千年长廊上,镌刻下了张骞、霍去病、解忧公主等不辱使命、忠于理想、忠于事业的“孤勇者”,以及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英雄事迹。
张骞:穿越河西“凿空”西域
张骞,(前159-前114),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杰出的外交家,其主要的历史成就便是“凿空”西域。公元前159年,他出生在今陕西的一个小县城。汉朝自“白登山之围”后,一直通过和亲政策维系与匈奴的关系,但匈奴仍常南下侵袭,汉文帝时期甚至一度威胁关中京畿地区,迫使汉文帝不得不调集十万车骑拱卫。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登基时,汉朝国力已大大增强。为了彻底扭转汉朝的被动局面,汉武帝决心主动进攻匈奴,解决边患。在发兵之前,他了解到,匈奴西方有大月氏,与匈奴有仇,便确立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策略。他向天下招募敢于出使大月氏的勇士。此时担任郎官的张骞勇敢应募。公元前139年,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张骞率领一百多名勇士,从长安出发,踏上了通往西域的漫漫长路。
他们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河西走廊,这片土地被匈奴牢牢控制,危险重重。张骞一行人刚进入河西就被匈奴骑兵抓了个正着,这一关就是十年。十年间,张骞始终等待着逃脱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129年,他趁匈奴防备松懈,带着随从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区。
张骞和他的队伍继续向西,翻越雪山、沙漠,走过了焉耆、疏勒等地,最终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大宛国王听说汉朝的威名,热情款待了张骞,并帮助他继续前往大月氏。虽然最终没能说服大月氏与汉结盟,但张骞的这次出使,却让汉人第一次知道了西域的存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正式迈向远方的通道。今天,我们去西安时,仍会看见一尊张骞的雕像,只见他面向河西,高举着“节”,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从这里出发,经由河西走廊,迈向世界。
霍去病:征战河西设置郡县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这位汉武帝时期的璀璨将星,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战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尤其在他征战河西走廊的传奇经历中,更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为汉朝开疆拓土,更奠定了中西交流的重要基础。
故事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轻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肩负起征服河西走廊的重任。这片位于今甘肃西部的狭长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当时它正被匈奴牢牢控制,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如闪电般穿越大漠,直指河西。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以少胜多,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斩首捕虏无数,几乎生擒单于之子,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果敢的战斗精神。同年夏,霍去病再次出征,虽然途中遭遇公孙敖迷路未能会合的波折,但他依然孤军深入,大败匈奴,迫降浑邪王、休屠王等部众,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
在传说中,酒泉命名的由来,与霍去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霍去病征战河西的过程中,因其将御赐美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而得名。后来,酒泉也发展成为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汉朝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得中原与西域得以通过河西走廊而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为后世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史书记载,“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解忧公主:远嫁异域安定边疆
解忧公主,(前120-前49),西汉下嫁西域乌孙国的公主。她是汉高帝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七国之乱”发动者之一刘戊的孙女。这位西汉的传奇女子,名字如同她的一生,充满为家国解忧的坚韧与智慧。
远嫁乌孙的汉朝公主刘细君病逝后,汉武帝将她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在乌孙的日子里,解忧公主不仅仅是王后,更是汉朝与乌孙之间的和平使者。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尊重乌孙的风俗习惯,更积极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每当传来汉朝的消息,解忧公主总是第一时间了解并传递给乌孙王,同时,也将乌孙的情况反馈给汉朝,确保两国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而那些在河西走廊上星罗棋布的驿站,则是沟通乌孙与汉朝的重要节点,那些携带者大量礼物乌孙使团,都会经过一个又一个汉朝设置的驿站,将消息从西域带进长安的宫殿。
在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第三集,有这样一幕:解忧公主站在乌孙的草原上,望着远方那条蜿蜒的河流,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统一。
在她的努力下,汉朝与乌孙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维护了西域的安宁。解忧公主还派遣侍女冯嫽出使西域各国,进一步加深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关系。这些努力,不仅为汉朝带来了边疆的稳定,更为后世的丝绸之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70岁。一封信从乌孙出发,经由河西走廊,飞入长安的未央宫。解忧公主向汉宣帝上书,请求叶落归根。两年后,这位曾为安定边疆呕心沥血的公主在长安与世长辞。她与河西走廊上的驿站,将中原与西域紧密相连,成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磨灭的丰碑。
鸠摩罗什:从河西出发弘法中原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这位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时期的高僧,以其卓越的佛经翻译成就,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之路,尤其是那段在河西走廊的传奇经历,更为他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基础。
公元344年,鸠摩罗什诞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他自幼随母出家,展现出非凡的佛学天赋,年仅十二岁便能开坛讲法,声名远播至中原。然而,公元385年,前秦将军吕光率军攻占龟兹,将这位高僧作为战利品带回河西走廊的凉州城,一困便是十七年。
鸠摩罗什身处异乡,被监管之下,却未放弃对佛法的传播与追求。在河西走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的汉语发音五花八门,为鸠摩罗什提供了独特的语言环境。为了更有效地弘扬佛法,他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及各地方言,这一过程中,他不仅精通汉语,更深刻理解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公元401年,后秦国君姚兴将鸠摩罗什迎至长安,并为其设立了规模宏大的译场。在这里,鸠摩罗什与弟子们共同翻译了《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佛经,其译文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深受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比如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鸠摩罗什与河西走廊的不解之缘,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原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融合。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献宝库,更在文体、内容、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河西走廊成就了鸠摩罗什,让他成为连接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使者。
裴矩:经营河西恢复丝绸之路
裴矩(548-627),本名世矩,字弘大,后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中国隋及唐初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这位跨越隋唐两代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与地理学家,其生平事迹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尤其在河西走廊的篇章中。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裴矩前往张掖。裴矩在这里将所见所闻汇集成三卷图文并茂的《西域图记》中,记述了当时西域44国的情况。正是凭借裴矩的描述,我们结合敦煌到长安的路线,便能绘制出当年丝绸之路的全部地图,也让裴矩意识到重新繁荣河西走廊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隋炀帝被他的计划打动了,甚至产生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只不过,历史没有给隋炀帝和裴矩付诸实践的机会。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有一次,唐太宗在长安举办宴会,受邀官员里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正是户部尚书裴矩。宴会上,他听到了西域传入的《西凉》大曲,那一刻,他或许会回想起曾为隋炀帝安排的西巡贸易盛会。横跨北齐、随、唐三代的裴矩,或许不是群星闪耀的历史天空中最闪亮的一颗,但河西走廊的上空,永远会留有他的一席之地。
萨迦班智达:会谈凉州巩固统一
萨迦班智达(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祖,出生于后藏昆氏家族。这位藏传佛教史上的璀璨明星,不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闻名于世,更因其在河西走廊的壮举——与蒙古宗王阔端的“凉州会谈”而永载史册。
公元13世纪中期,当青藏高原的雪山与河西走廊的荒漠交相辉映时,萨迦班智达带着两位年幼的侄子,踏上了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征途。他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位被誉为“班智达”(大学者)的智者。他此行的目的是与驻守凉州的蒙古宗王阔端进行一场关乎西藏命运的会谈。
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萨迦班智达终于抵达凉州。他与阔端(窝阔台次子)展开了历史性的对话。这场会谈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刻交融。会谈的结果是《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诞生。这份文件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西藏与中原,明确了西藏地方僧俗官员和百姓对蒙古大汗的臣属关系,以及蒙古在西藏的行政和宗教管理权。自此,西藏正式被纳入元朝版图。
萨迦班智达不仅是西藏与元朝和谈的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河西走廊,他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影响了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同时也为西藏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使这片雪域高原得以在元朝的庇护下繁荣发展。
左宗棠:当硬核将军来到河西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都知道左宗棠千里抬棺、收复新疆,而他的漫漫征途正在河西走廊。彼时,61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兵从兰州出发,经武威、张掖直达酒泉,见识到了大漠落日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他眼见河西走廊因与中原沟通不畅而导致人才科考受阻,便提出关于“乡试”改革的建议;又在所到之地,下令栽种柳树,根据1998年版《甘肃森林》记录,甘肃省内的左公柳仍存202棵,当年盛况可见一斑。他用行动昭示后人,军事征战虽是捍卫祖国领土时的必要手段,但人文科教、成荫绿树同样彰显着西北地区文脉赓续、生命昌茂的内核。
河西走廊上熠熠生辉的身影还有很多,正是一位又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呕心浇筑,让这条在高山流水戈壁间的狭长走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舞台。(文/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