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个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就让我们从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
“6”大工程
河西走廊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矿产品达66种,各类矿床330多处,潜在经济价值约3128亿元。加之身居内陆、远离边境,这里是多项重大国家工程的发源地或者经过地。
玉门油田改转型工程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坐落于戈壁深处,祁连山腹地。1938年,为解决国内燃油缺乏的困境,国民政府决定开发玉门油田。孙健初、严爽等一批抱有科学救国志向的地质学家,不畏艰险前来玉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查工作。1939年,玉门油田投产。1949年9月,玉门油田起义,玉门油矿和平解放,揭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篇章。在党的领导下,玉门石油人肩负起恢复生产、支援解放大军西进和志愿军入朝的历史重任,进而承担了为共和国建设石油基地的光荣使命。1952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当年12月,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195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140万吨,达到油田开发以来年产原油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玉门油田的开发经验也成了我国石油工业宝贵的经验,如开发大庆油田时广为宣传的干打垒,就是玉门人首创的。
20世纪80、90年代,玉门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原油产量不断下降,面对困局,玉门石油人勇敢投入改革大潮。玉门油田分公司以地址勘探为重点,走上“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之路,在甘肃西部发现了30个大小沉积盆地,估算总资源量达16.71亿吨。经过不懈努力,玉门油田的勘探区域已覆盖河西走廊及附近地区,共包含7个盆地,勘探面积6.6万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储量为1.5亿吨,17个区块的资源总量为9.56亿吨,展示出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
金川镍矿业 1958年,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永昌县,一块孔雀石的发现,掀开了金川镍矿的“金山一角”,金川公司的诞生,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兴国大业面临着缺镍、少钢、无石油的困境。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要动用国库一吨镍必须经过国务院核准、副总理审批。当时,从国外进口一吨镍要用73吨小麦或15吨优质对虾交换。国家建设急需的镍,由于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了封锁禁运。寻找镍矿就成了新中国地质工作者们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958年6月,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的唐东福、郭春山在当时的白家咀子地区做铀矿地质普查时发现了一块墨绿色的石头(孔雀石)并送交永昌县。随后经化验确认,该矿石为镍矿。1959年3月,钻探揭露到深部厚层原生硫化铜镍矿体,证实金川矿床(第Ⅰ矿区)工业价值。195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发现金川镍矿,英雄的“祁连山地质队”功不可没。金川镍矿的发现,对于新中国工业建设来说,其意义不亚于大庆油田的发现。
兰新铁路 简称“兰新线”,是我国境内连接甘肃省兰州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的国铁Ⅰ级铁路干线,全长2423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是构成中国西北地区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兰新铁路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气温变化剧烈,冬季漫长,严重缺水,运输困难,施工环境十分恶劣。修筑过程中,铁路工人、兵团战士、部队官兵、各族群众携手并肩,战风沙、抗高温、斗严寒,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项建设奇迹。在飞沙走石的百里风区,铺轨队顶着八九级大风施工,创下一昼夜铺轨11.28公里的纪录。修筑通车后,兰新铁路结束了新疆“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在推进国防建设、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又称“东风航天城”,是原总装备部20基地,1958年10月20日成立,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地并负有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中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8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20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的20兵团和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的19兵团,开赴大西北。在茫茫戈壁滩上,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为誓言,让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他们做干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铸造了大国重器、卫国神器,让酒泉这一天生沧桑壮丽的地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
西气东输四线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起于新疆乌恰县,止于宁夏中卫市,管道全长约3340公里,于2022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在河西走廊涉及酒泉市瓜州县、玉门市、肃州区,嘉峪关市,张掖市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白银市景泰县。甘肃段全长1070.3公里,设输气站场6座,阀室37座。
新能源基地(陇电入浙入川) 甘肃省瞄准打造全国重要新能基地目标,立足资源、区位、网架优势,确立了西北电网“总枢纽”、西电东送“主通道”、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重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甘肃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5600万千瓦,每年对外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铁塔组立将于2024年11月全线贯通,陇电入浙工程于2024年7月核准开工,陇电入川工程也将早日启动。(文/成蹊)
参考文献:
七里河党史:《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七里河党史公众号2024年7月1日。
石榴云:《天山从此不再遥远——“红色动脉”兰新铁路的修筑》,阿勒泰新闻网2024年5月23日。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示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吐鲁番-中卫)(甘肃段)项目用地选址的公告》,甘肃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7月2日。
甘肃日报:《陇电入鲁入浙入川工程提速》,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