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河西走廊 | “3”个要塞

数说河西走廊 | “3”个要塞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个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就让我们从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

“3”个要塞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中原王朝眼中,河西走廊是“张国臂掖”的战略要地;在游牧民族眼中,河西走廊是控扼乃至进军中原的前哨阵地。因此,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河西走廊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河西走廊设置要塞屯兵防御,成为诸多政权控制河西走廊的不二选择。

居延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境内。《汉书·匈奴传》记载:“(太初三年)汉遣光禄大夫徐自为出五原塞外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傍。使强驽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这是汉朝在居延地区修筑要塞的最早记载。

《汉书·地理志》注引阚骃十三州志云:“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司马迁为之仗义直言的李陵,就是在距离遮虏障一百八十里的地方因弹尽粮绝而兵败被俘的。这里的遮虏障也是居延塞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发掘,居延塞是一个包含烽、燧、亭、障的防御体系,沿着额济纳河修建。陈梦家先生关于此曾有详细论述:“此道边塞自居延泽西,索果绰尔之南沿额济纳河直至毛目之南,地东经100° - 101° 之间,北纬 31'40° - 41° 30'之间,西南斜行,约为250公里。”“若以毛目为起点,则是沿弱水东北斜上。勒河托尼以东,古弱水下游之南,另有一道塞自西向东延展至居延泽南端(卅井塞)。所以弱水两岸整条塞作卜字形。”史书中记载的“光禄塞”,则在今包头市北阴山以外,蜿蜒向西北延伸的两条长城遗迹。

酒泉塞与居延塞相似,也是一系列工事的组合。《汉书》记载:“明年(前108),(赵破奴)击破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还,封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这大约是修筑酒泉塞之年代的记载。

这段边塞东自今金塔县鼎新镇之西至玉门关,均在北纬40°30′上下。鼎新镇向西第一段沿北大河至三墩西北,临水折而南流,长城自此向西不傍河,直至酒泉西北营盘堡北则傍疏勒河向正西而行。全长五六百公里。

令居塞,是西汉王朝在河西最早修筑的长城,于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开工。《汉书·西域传》云:“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令居城故址在今永登县城东,令居塞东与秦塞相接,起于河口镇黄河北岸咸水河口,经武威、张掖,到酒泉东北北大河东岸,全长五百多公里。

在修筑要塞的同时,汉王朝也实行徙民实边的政策。《汉书·匈奴传》记载昭帝元凤五年(前76),匈奴单于让驻牧居延北面的犁汙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于是右贤王和犁汙王率四千骑,分成三队,从日勒、屋兰、番和三处,同时进攻张掖,企图收复浑邪失地。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射杀了犁汙王。河西走廊的要塞,成为汉军出塞北击匈奴的基地。(文/成蹊)

 

参考文献: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杨芳:《汉代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河西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

王宗维:《汉代令居塞的地理位置》,《兰州学刊》1985年3月。

王冠辉:《河西汉塞浅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年2月。

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10月。

张文平:《遮虏障、居延都尉府与居延县》,《草原文物》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