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河西走廊 | “2”道汉关

数说河西走廊 | “2”道汉关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个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就让我们从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

“2”道汉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河西走廊,有两座诗歌中“出镜率”极高的关隘——玉门关、阳关。尽管历朝历代的关隘锁钥不胜枚举,但位置偏僻的玉门关和阳关,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代表边疆的典型意象。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时期,大致在元鼎或元封中(前116-前105)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设立。《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在敦煌郡龙勒县境内。《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进一步记载为在唐寿昌县(今敦煌市南湖乡寿昌故城址)西北118里。但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却认为在唐寿昌县北160里。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汉简以及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候官燧(马圈湾)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0.6公里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从此高地中间穿过。但关城遗址尚未找到,或已毁坏无存。

现存的玉门关遗址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小方盘城呈正方形,黄土垒就的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大方盘城,又称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距小方盘城20公里。该城建于西汉,坐南向北,夯土版筑,长方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稍北部建有仓房一座,宽17米,长132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西汉时设置,与玉门关同为当时面向西域的门户,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玉门关因在北,称为阴关)。阳关烽燧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而筑成。现高4.7米左右,底长宽8-7.5米,顶长宽8-6.8米,攀登烽顶,方园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以阳关遗址为中心,向东有大墩、山阙烽、白山烽与敦煌郡相接;向南有南墩、元山子烽燧进入青海境内;向西有青山梁烽遂、海子湾东、西墩烽燧、葫芦斯太东、西墩烽燧等进入新疆境内;向北有头墩、二墩、芦草井子烽燧等和玉门关相接,并有都尉、侯关及塞墙构成防御体系,显示了阳关四通八达的核心优势。

西汉设置玉门关与阳关后,凡是与军事相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进出,凡是与通使有关的外国客使都经由阳关进出。汉代之后,玉门关地址屡有迁移,至宋代时,玉门关又迁回最早的石关峡关址,因此宋代的玉门关又被称为“水关峡”“黑山峡”。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被阻隔,玉门关和阳关失去了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作用,遭到废弃,在黄沙经年累月的消磨中成为残垣断壁。(文/成蹊)

 

参考文献: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王宗维:《汉朝对金城的开发与建设》,《兰州学刊》1988年3月。

王冠辉:《河西汉塞浅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年2月。

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