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2024-05-25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历经2500多年岁月延绵的中国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掀开新的篇章,这条“黄金水道”正成为一道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靓丽风景。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如何让古老大运河更好地焕发时代新风貌?5月24日起每周五晚20:30,由江苏卫视倾情打造、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联合呈现的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将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模式,巧妙结合新技术、新手段,以别具一格的创新表达,陪伴观众开启一场纵贯千年、横跨南北的“运河文化漫游”。
节目名中的“启航”二字,意蕴隽永。它意味着,《启航!大运河》的这场“运河文化漫游”是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的文化游览,它着眼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统一性,力求引领大家以“新的眼光”展开“新的发现”,沉浸体验千年运河的历久弥新、风华正茂,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讲述大运河的新模式:探访为壳,文化为核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条“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开启生命的全新篇章。
近年来,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进行顶层设计;到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再到大运河博物馆、国家文化公园、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保护传承平台的持续建设……古今同辉的新姿与风韵,在运河两岸一路“生长”。
今天的大运河,何以成为流向未来的幸福河、致富河、文化河?《启航!大运河》力求交出一份热气腾腾、神采奕奕、余音袅袅的文化答卷。
传统聚焦大运河的电视文艺作品,主要以纪录片或专题片的形式出现。《启航!大运河》在呈现方式上令人耳目一新:它尝试用探访游览的外壳包裹文化传承的内核,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语态和新表达,去解构一个厚重、博大、深邃的文化命题,以此拓宽内容的边界。
节目特别邀请单霁翔、西川、梁周洋、张谨、张鹏等文化名人担任嘉宾,以他们沿着运河不断行走、不断发现的视角,结合实地体验和应景解读,用亲切、有趣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近大运河、了解大运河。
《启航!大运河》节目希望呈现的通感视角是,这些文化嘉宾就是广大观众的“导游”。他们各自携有对大运河不同的情愫:有的在运河两岸长大,对这条水道的点点滴滴十分熟悉;有的自小在内陆生活,充满了对运河的遐想与好奇;有的更了解文学意境里的运河,因此对脚踏实地的探索备感新鲜和惊喜;还有的可以帮助观众打开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国际视野……除了亲历大运河上的繁华熙攘,嘉宾们还将在沿线城市开启“城市漫步”,当他们亲自踏访水乡人家的房前屋后,展现大运河最真实生动的烟火气,自然而然便会激发起观众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多期节目的末尾收官部分,还设置了一个类似家宴的“夜聊环节”。一群文化老友在结束了当天的探访后,于自然惬意的生活场景中,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闲坐畅谈与大运河文化有关的故事与情怀,进一步以生活化的输出,轻松呈现老百姓的日子里平凡流淌着的运河风情。
解读运河的新视角:主题丰富,包罗万象
中国大运河是一部厚重非凡的大书,厚重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它始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全长约3200千米,地跨35座城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为了把庞大的运河文化体系“转码”成生动活泼的大众传播形态,节目创作团队在历时一年的筹备期里,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学习、论证,并在历史、考古、文学、建筑、雕塑、绘画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完成了复杂的系统梳理工作。
一般来说,创作者在讲述长江、运河、丝绸之路这类文化题材时,多半会采取一期节目聚焦一个地点的模式,但是《启航!大运河》不拘一格,它打破“一期一城”的线性结构,跳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分“国运命脉”“漕通九州”“工业摇篮”“文脉汇流”“拓展文明”等十个主题,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开启纵横时空的妙趣穿梭。
第一期节目自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北京出发,带着文化溯源的愿望,前往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扬州,从这里“启航”大运河。整期节目通过走访北京故宫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地,以南北对望、古今对话、中外对比的多重视角,清晰勾勒中国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脉络,将夫差开凿邗沟、隋代开挖运河、元代截弯取直、现代申遗保护四个重要阶段娓娓道来,展现大运河如何在2500多年的传承中流淌不息,并让大家感受到:古往今来,人民群众既是大运河物理空间的建设者,更是大运河精神空间的书写者。
接下来,第二期节目将走进开封、苏州,徜徉于大运河上“依河而居”的烟火人间,嘉宾们或“穿越”进入《清明上河图》中定格的社会图景,置身北宋汴京城、融入当时百姓的生活点滴;或穿行于苏州运河边的历史文化街区,沉浸体验《平江图》中的繁华似锦;随后的节目中,嘉宾们将探访济宁、泰安,以运河水利发展的古代智慧结晶和现代水利成果为框架,领略大运河承载的“硬核科技”;在探访淮安、洛阳时,围绕“一粒米的旅程”,讲述粮食和大运河之间的关系,解读漕运制度及漕运智慧……
不难看出,在制作理念上,《启航!大运河》充分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如此讲述,既让主题清晰明了,又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情的运河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大运河“因水而融”的文化精神,润物无声地彰显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呈现运河的新技术:科技赋能,连通古今
《启航!大运河》是一场接地气的文化盛会,是一次冒热气的“深度文化游”,也是一场有生气的“科技文化秀”。
《启航!大运河》在“科技赋能”上锐意进取,以期带给观众更加酣畅淋漓的文化体验。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技术,创作团队或将静态元素幻化为可亲可感、可游可赏的活态景观,或将过去的、未来的文化情境进行近在咫尺的呈现,特别是在涉及历史场景、地理构造、科技原理时,这样的“活化”表达,便于观众直观感知,也丰富了画面。以首期节目为例,嘉宾们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一览旖旎风光时,节目利用人工智能生技术展现大运河的未来景象,更现代的场馆、更先进的船只……令人获得一种“未来已来”的神奇之感;张鹏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给小朋友们讲解历史时,节目辅以CG动画,将“张巡守睢阳”的故事生动呈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启航!大运河》节目动用了多元、先进的拍摄手法,以增强节目的纪实气质。例如大量的无人机低空拍摄、性能卓越的长焦拍摄设备、远程收音设备等,极力保证拍摄过程的去干扰、原生态,让嘉宾们以更加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投入这趟边走边游、边赏边鉴的文化旅程。
这些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文化表达形式,拓展了文化场景,将中国大运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展现出来。
中国大运河的千年文脉之所以奔腾不息,得益于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为支撑,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助力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启航!大运河》,也会以文化的创新创造,带领观众触摸它澎湃的脉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运河,拥抱运河,共享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