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发声!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互鉴中共创美好未来!
9月17日,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举办。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3/9/18/20230918062753-dcd98b59-9f02-4061-a32c-ceec37436aa8.png

向世界发声!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互鉴中共创美好未来!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9-18     

9月17日,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举办。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致辞,河南省长王凯主持。

胡和平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河南郑州举办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成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项目,加大文物、古籍等保护利用力度,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发掘好、利用好黄河、长江等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楼阳生代表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向关心支持论坛举办的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沿黄兄弟省份表示感谢。他说,黄河文化蕴含着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刚健风骨,蕴含着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创新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蕴含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蕴含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气象,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河南坚定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持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考古发掘,做好研究阐释、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旅融合,强化品牌塑造、打造文化地标;持续广泛宣传,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交流交融、促进文明互鉴,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河南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乌干达驻华大使奥利弗·沃内卡、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作发言。  

摩尔多瓦驻华大使杜米特鲁·贝拉基什等驻华使节,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吉福,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林峰海,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王绚,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刘仲奎,省领导王战营、陈星、安伟、李亚、张震宇出席。  

此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设有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论坛还发布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见文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埃及卢克索神庙文物处负责人艾哈迈德·巴德尔、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瓦桑特·辛德、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等在主论坛上发言。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300多人参加论坛。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

 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 

 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发布

作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的重要成果之一,9月17日下午,《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在郑州正式发布。

作为首次就世界大河流域文明起源发展等进行研讨交流的国际论坛,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学者,他们相聚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郑州,共同探讨世界大河文明与人类的未来。17日,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同时四个分论坛的讨论与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最终达成共识,形成《郑州宣言》。

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百花园。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在考古学研究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看待各个大河文明?如何对其他文明进行充分的了解,并通过比较,更清楚地了解本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好大河文明?《郑州宣言》以国际化视野从九大方面作出回答。

一、大河孕育了世界主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具象化。大河奔流不息,象征着文明绵延不绝;大河一往无前,代表了人类创新前行;大河汇聚众川,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开放包容;大河连接不同区域,为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是激发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大河,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携手合作的纽带。

二、大河流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因。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这些文明各有所长,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明的足迹沿着大河的脉络走来,一部分成为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永恒遗产,一部分在交流互鉴中变得更为璀璨。

三、倡议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世界大河流域的环境各不相同、文明的面貌各具特色,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各个文明尽管起源时间有早晚、延续时间有长短之分,但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应当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造的文明,保护文明的多样性。

四、倡议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甚至消失,亟待全人类携手应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倡议加强对包括大河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研究。搭建文明探源、文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球性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深化对人类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研究。

六、倡议加强对文明的传承和弘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类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七、倡议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文明和生态和谐共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大河流域孕育了众多文明古国。传承文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敬畏自然。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大河流域的发展。

八、倡议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承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不容忽视。四个大河流域古文明虽然有些未曾延续至今,但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源头。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九、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应搭建与各国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互鉴中绽放光彩,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嘉宾采访

王中江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创新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谈及人类文明的传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有感而发。

王中江认为,具体来说,黄河文明的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古老性、悠久性、连续性,以及包容性和创新性等。谈到包容性,中国文化从远古开始到了近代,其实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早期三代文明的不同区域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子学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以后几千年发展的源头活水。百家子学比如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现在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创造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强。经过东周时代的突破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汉代发展出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到了魏晋时期又发展出玄学。到了唐代,随着佛学的发展,产生许多宗派,这些学派后来又传到韩国和日本,成为东亚佛学发展的一部分。到了宋明时期,新儒家的兴起催生出众多学派,比如北宋五子中,周敦颐的理学、河南洛阳的洛学和西安的关学等,都是包容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又有王阳明的心学学派和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这样的包容发展有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和自身的连续性,外来文化被不断地吸收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体系里面,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动力。”王中江说:“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其实都是通过创新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要解释世界、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我们要建立好的秩序,要过好的生活,包括技术的发展,这都是通过文明的创新来实现的。我们人的好奇心,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人类文明的协同发展,就创新的原动力。中国自古以来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面,可以说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过去讲中国文明的长和高,一个是它的长度,一个是它的高度,这样丰富深刻的文明是不断创新形成的。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

王中江表示,所有的创新其实都需要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持续积累,特别是像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不能在短期内看到实效。所以,我们渴望创新、努力创新,但是我们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完全考虑时效,它需要积累,通过积累产生突破和超越。

付永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黄河文明有着极强的包容性

“黄河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段,重要原因是因为黄河文明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它从来不拒绝从外部吸收一些先进的文化。”9月17日,在郑州举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付永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四大文明古国还是五大文明起源地,都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形成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正在这个区域之中。在付永旭看来,黄河文明的孕育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多种特性导致其能够形成并延续至今。  

“在五千公里的黄河流域中,晋、陕、豫所处的中游区域范围内最早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我们在包括新密李家沟等遗址发现一些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付永旭说。  

付永旭介绍,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流域地区的先民处在狩猎采集阶段,这里的先民可能已经借鉴了北方的新石器文化甚至是欧亚草原地区的相关文化元素。  

“从考古上我们可以证实,到了距今八千年左右,在辽河流域出现的粟作农业和在长江流域出现稻作农业开始进入中原,为我们中原人口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并形成了包括彩陶文化在内的灿烂文化,到距今55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期,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期,几乎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随着时间推移,东部的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渐渐兴起。在付永旭看来,黄河文化在这一时期似乎进入了低潮期。但无论是红山文化还是良渚文化,它们是以神权文明为主的“巫觋文化”,当地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非生产方面,因此很快就衰落了。  

“我们黄河流域的先民并没有专注于对神的崇拜,而是以坚韧不拔、勤劳朴素的精神努力发展生产,集聚人口。”付永旭说,因此到了陶寺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黄河文明才能进入到文明程度更高的王朝时期,诞生了早期青铜文明,兼容并蓄延续至今,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

王建宝  
长江商学院主任、研究学者

要建立具有深刻的根源意识的文化自信

今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文明对话”在全球伦理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长江商学院主任、研究学者王建宝提出真知灼见。

他认为,一定要以文明对话的行动来消解文明冲突的问题,来共建文明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文化自信是其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建立真正的、具有群体批判意识的、具有深刻的根源意识的文化自信。

当谈到企业家群体的文化认同这一热点问题时, 王建宝说,文化认同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莱茵资本主义还是盎格鲁·萨克森资本主义,无论是北欧模式还是东亚崛起,无论是会通东西的天下回商还是延续古今的犹太商人群体,他们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意识,都有自己深刻的文化认同。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根源意识?儒商恰恰是为文化中国乃至东亚儒家经济圈的商业伦理找到一滴源头活水,使得我们企业家能够避免这种超越性的焦虑,正如我们长江商学院所努力的,一个企业家要从富裕的人生提升到丰富的人生,最后升华到觉悟的人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也能够为共同富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早期基本特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于孕育中华民族的主根主脉发挥了怎样独特的作用?今天上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向记者深入阐述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从世界范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看,因为黄河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黄河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应该说都是我们文明起源之地,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有厚厚的黄土高原,还有广袤的大平原,为我们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很好的地理基础和自然环境。”刘海旺深入分析说,从考古学角度看,从早期文明来说,从仰韶文化到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还有龙山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华文明关键的起源时期。夏商周这个阶段它的都城都在黄河两岸,也就是说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夏商周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包括汉唐宋,黄河一直养育着或者滋润着我们的文明,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在谈到中华文明与其他大河文明相比存在哪些突出特性时,刘海旺说,人类文明的起源依托地理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因为它是处于沙漠之中的这样一个河谷地带,我们的黄河因为它的水是从东往西流,它的纬度大致上在暖温带这样一个气候环境里面,从地理环境来说,黄河流域应该说面积更大,而且它的地理环境更复杂,它的中游因为有广袤的非常易耕的黄土高原,下游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冲积的黄土的平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从世界文明比较来看,正是由于黄河形成我们中华文明的基础,也就是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早期的最基本特征。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它的易耕,在古代生产力的情况下可以开垦大量农田,从历史记载来看,至少到汉代80%的人口都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杨文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中国文化的根与脉都源于黄河文明,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研究员在大河文明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杨文胜通过考古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礼制文化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成绩斐然。  

杨文胜认为,黄河农耕文明中形成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礼制。殷周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礼制文化是一种基于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等级秩序、社会和谐 是其原生诉求;农耕文明又“注定”了其多元性、伦理性与统一性。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因礼而生、因礼而兴。礼制文化的等级化管理带来了秩序。  

杨文胜说,我在一些研究文章中首先提出了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原点”。过去认为的“僭越”和“崩坏”需要从中国礼制文化中重新发掘其真正的内涵。春秋战国历时五百余年,列国纷争诸强争霸,社会变革促使了中国文化内核——周礼亦随之而变化。经过一系列的规范与完善,礼制文化在春秋时代走向成熟。考古资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周人礼仪制度、都邑建筑制度、随葬制度、青铜礼器制度、礼乐制度、车马祔葬制度等逐渐健全,制度内部关系规范和稳定,从物质层面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的等级与秩序。成熟期的“礼制”作为一个制度、一个规范,制约社会方方面面,其渗透到了春秋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制衡着春秋社会的各种势力,在周王室中央统治力缺失的大背景中,维系着春秋社会有序与和谐的等级关系。  

杨文胜说,我从考古学实物资料分析中找出证据,对一些传统观点“随着周礼的形成女性社会地位持续跌落”、礼制文化中“礼主异,乐同和”进行再审视,提出新见解,理清中国文化的根与源,从物质层面进行考察分析,还原历史之真实。过去说“礼主异、乐求和”,就是说礼强调差异化、等级化,乐器就是调和这个矛盾。但是从考古的器物上看,乐器更讲究这种差异,它等级化更强,自始至终只有高层才有,墓葬制度上五鼎墓以上才可以使用。宗法有管理等级的差异化,等级带来社会差异,差异带来的社会秩序,所以礼的文化更趋于合理。所以说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可以长时间地传承。

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 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国际哲学院院士

东西方文化交流重在求同存异

“我很感谢自己有机会参加本次论坛。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东西方哲学理论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这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表示,论坛并不仅仅致力于发现差异,而是要寻求共同,寻找我们对于整个现代世界的共同关切。抽象的启蒙集中于物质主义,集中于经济效益,它既会破坏人类,也会破坏自然,我们在论坛上讨论的问题,与眼前的现实问题有很大关联性。

谈及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精神的转向之现实意义,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说:“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们一般要通过东西方对话来理解,我们常常会用“脸谱化”来理解东西方。但是东西方会有一些区别,实际上西方的很多想法也是基于它的传统,特别是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和东西方哲学来说,双方都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点。法兰克福学派本来是来自于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比如说物质主义、经济和个人主义等等。康德哲学本来就是批判哲学,所以我们在理解和批判现代性方面是具有共同性的,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我们对于资本主义都有一种批判。这种批评也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矛盾。”

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表示,从研究角度讲,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方面,杜维明先生的“精神人文主义”在内容和细节上和康德是异曲同工的。从我个人观点来说,精神人文主义、康德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从精神角度讲都是一种道德哲学。

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芸 马涛 郭歌 张体义;郑州日报记者 成燕 王红;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秦华

图:王铮 李焱 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