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国际范儿”:河北梆子剧种如何演绎古希腊悲剧?
传统戏曲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与时代紧密结合,让传统艺术在新土壤中汲取更旺盛的生命力。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2/10/24/20221024101722-fd150295-69af-43b1-83ca-a07b31a7f5c4.png

传统戏曲的“国际范儿”:河北梆子剧种如何演绎古希腊悲剧?

詹茜卉    2022-10-21

传统戏曲的“国际范儿”:河北梆子剧种如何演绎古希腊悲剧?

——访二十大代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总支书记、团长王洪玲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记者 詹茜卉

代表简介:王洪玲,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北京演艺集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总支书记、团长,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代表剧目有《北国佳人》 《穆桂英挂帅》《窦娥冤》《王宝钏》《杀妻》《龙风呈祥》 《忒拜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二十大代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总支书记、团长王洪玲。来源/受访者提供

“首先是党员,其次是演员,再次是剧团的服务员。”

这是王洪玲对自己的定位。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王洪玲正是参会的2296名代表成员之一。在接受《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采访时,王洪玲难掩激动的心情,这样讲道:“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一名戏曲演员,能够参加这次伟大的、举世瞩目的盛会,是万分的荣幸。我在戏曲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能够见证这样一次伟大的历史时刻,真的心潮澎湃。”“总书记讲话时的几十次掌声,都是我们发自肺腑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

在访谈中,王洪玲向记者强调,相较于“河北梆子戏”来说,河北梆子剧种是更为准确的表述,河北梆子剧种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洪玲感慨,曾有许多年轻人问她,为什么河北梆子剧种在北京,而不是河北。实际上,河北梆子剧种是一个大剧种,它从山陕梆子演变而来,其声腔高亢激越、刚柔并济,以超强的表达力、感染力和爆发力见长。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河北梆子剧种的鼎盛时期,《杜十娘》《打金枝》《陈三两》《王宝钏》等剧目都出自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艺人在各地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成立班社,开办戏曲学校,让河北梆子的复苏有了可能。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正式将这一剧种定名为河北梆子,并沿用至今。曾几何时,京津冀地区一度每个县都有一个河北梆子剧团。1960年,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成立,李桂云任团长。1971年,剧团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如今隶属于北京演艺集团,王洪玲正是现任团长。

正如每出戏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剧种背后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记忆。

王洪玲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穆桂英。来源/受访者供提供

走出去,河北梆子不会停在京津冀

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统戏曲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与时代紧密结合,让传统艺术在新土壤中汲取更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从事文艺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员,王洪玲十分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文化事业的期待和要求:“十八大提的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九大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这次二十大提到的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的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她用八个字概括自己的感受——使命在前,重任在肩。

在王洪玲看来,戏曲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引领,在戏曲努力展示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着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我们要扎根人民、扎根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厚土中汲取创作灵感,正如总书记提到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以,我们一方面做好传统剧目的传承,如我们常演的《王宝钏》《窦娥冤》《穆桂英挂帅》《清风亭》等;另一方面,我们会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当然,王洪玲并不满足于河北梆子在京津冀地区的普及,近些年来,她带领团队“下江南”“闯关东”,与各剧种的名家同台演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迸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近几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尽可能履行着传统戏曲的传承之旅,展现着首都的艺术形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王洪玲心中,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作为首都文艺院团,有责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河北梆子,因为这也是首都的文化名片之一。

王洪玲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饰演玉琴。来源/受访者提供

“几条腿”走路,讲好中国故事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殷殷期望。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某种程度来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典型的一类,王洪玲认为,戏曲已经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喜爱中国的一扇窗口。“河北梆子剧种和全国360余个剧种一样,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绚烂的一颗颗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为了让河北梆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正在“几条腿”走路。在保留传统文化根脉时,更要寻找当代表达,“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除了继续传播河北梆子传统戏、现代戏外,他们还尝试了“小剧场模式”。王洪玲介绍,小剧场戏曲专门面向年轻人,故事更开放,所以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即使是传统戏,在小剧场里,会增加令当代人更有共鸣的新思考。比如有一出传统戏曲叫《喜荣归》,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一位贫寒书生叫赵廷玉,他寄食在岳母家中。岳母很嫌弃他,多次想赶他走,也不相信他会科举中第。王洪玲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些看不起书生的人:“书生的岳母说,你肯定中不了,你要中了,我跪着见你;他们家的下人见状则说,你要回来,我们就趴着见你,只有他的未婚妻说,我支持你。” 赵廷玉的未婚妻叫崔秀英,她不仅精神上支持爱人,更私自赠金支持他赶考。终于,赵廷玉不负所托,考中状元。回家前,他想试探崔秀英对自己的心意,便乔装成乞丐回家,惹得岳母见状要退婚。崔秀英虽然恨铁不成钢,却没有变心。最后的结局是,势利的人无地自容,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一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戏,在今天的小剧场里发生了变化。在现代人看来,古人只看到妻子的忠贞不渝,却无视了书生居高临下般的考验试探,而这份试探着实配不上女子的专情与信任。

王洪玲告诉记者:“小剧场的创作给传统戏曲赋予了新的东西。”前面的故事没有变,但未婚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她在为爱人高中状元欣喜之余,也因为被试探而伤心。中国香港作家李碧华在《只是蝴蝶不愿意》中写道:“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的确,一旦考验开始,“爱”的成分开始晦暗不明。未婚妻顶着家人的百般阻挠支持着爱人追求梦想,他回来了,却还要试探女子是不是真心。“所以,我们创作的小剧场剧目《喜荣归》是开放式结尾,没人知道两人最后是否还在一起,这显然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如果说,小剧场是在向年轻人张开怀抱,河北梆子版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与《忒拜城》,则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向世界展示的诚意。

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用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用戏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在国外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古希腊悲剧。 

王洪玲向作者介绍:“美狄亚是古希腊复仇女神,河北梆子用中国戏曲独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别样的古希腊女神形象,她甚至可以用中国戏曲中的长绸、水袖等一些翻打跌扑的技巧来表达情绪。这些艺术呈现对外国朋友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在他们看来真的好美。”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之所以选择改编《美狄亚》,仍是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王洪玲解释道:“古希腊悲剧中的大悲大喜和河北梆子剧种的气质非常吻合,《窦娥冤》不也是这样的悲剧吗?窦娥临死前发誓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我们会想,这是多大的怨气才能许下这三桩誓愿。但如果用河北梆子的声腔来表达,简直太贴切了。窦娥对天的呐喊,就是发自心底的对天的控诉。如果你在现场看,这样极具感染力的声腔可以直接把你唱哭了。”或许,无论古今中外,人类悲喜之间的爆发力是相同的,许下毒誓的窦娥,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东方的“美狄亚”。

最后,王洪玲热情地建议,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在现场感受河北梆子剧种。她也欣喜地看到,近几年随着传统戏曲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他们从不喜欢戏曲到慢慢了解,到最后爱上戏曲,王洪玲感慨,“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文艺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