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西北东北大棋局,是怎么下着下着就凉了?
但是历史证明,依靠以夷制夷的手段,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和平。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06/12/20250612112503-2548154e-d7a2-49b2-b393-eac62041a80a.jpg

明初的西北东北大棋局,是怎么下着下着就凉了?

赵旭腾    2025-06-12

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ID:gjrwls),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洪武元年(1368)八月,面对由徐达率领的明军,元顺帝不战而逃,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大都的陷落,象征着明政权正式取代元政府成为中国的主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可以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大明王朝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此时的元军依旧保留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朱元璋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惩贪》

在明军正式北伐前,朱元璋曾分析过元军的军事势力,如《明太祖实录》所言:

“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

朱元璋本意是向众将说明此时元廷分崩离析,是北伐的良机。但我们从徐达攻克元大都这一结果看,上述的王宣父子、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中,只有山东王宣父子的势力被瓦解,其余势力尚未遭受打击。

据元末《南村辍耕录》记载,红巾军在起义之初,曾经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朱元璋在起兵初期,也曾利用此口号,如其在攻下婺州(今金华)时,就曾树立两面大旗,上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明大宋天。”但到了永乐年间,两面旗帜的内容却改成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从大宋改为大统,说明朱元璋的野心远不止恢复宋代故土。

此时的明军,向西到达潼关,向北攻占大都,旋即将其改名北平。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明军在太原一举击破王保保主力,同时荡平河北、山西的元军残余势力。到了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自蒲州渡过黄河,进攻陕西,到八月,陕西境内的元军基本平定。

至此,明军初步完成了北伐事业。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军持。来源/故宫博物院

明帝国的北方边境,西起甘肃,东至辽宁。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目标,南方虽然还有明夏政权,其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朱元璋显然并不满足,他要做的是彻底击败元廷的残余势力,真正成为天下的主宰者。要达成这一目标,则必然要经略其北方边境。

刚柔并济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知道要想一统天下,不能一味依靠武力。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美哉?因此在徐达刚刚攻下元大都的洪武元年(1368)十月,朱元璋就颁布诏书,展示了对元顺帝以及残元政府的优待态度,希望与北元达成和解:

“果能审识天命,衔璧来降,待以殊礼,作宾吾家。”

朱元璋在龙椅上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惩贪》

但是显然,当时尚掌握重兵的北元政权并不想称臣纳贡,元顺帝与王保保持续不断地在边境策动元军反击。等到洪武二年(1369)十月,王保保、李思齐的主力均已被消灭,元军一败再败,已经不是明军的对手。因此朱元璋又以充满自信且颇具威胁的口吻致书元顺帝,以天命自属,要求其归顺大明。到了洪武五年(1372)十二月,朱元璋又一次向元主写信,只是这次的对象不再是元顺帝,因为元顺帝已于洪武三年(1370,北元至正三十年)去世,此时北元当政的是其子爱猷识理答腊。相较于之前,这次朱元璋给了北元一个巨大的台阶,就是“以小事大”,希望北元对明,能向南宋对金一样,称臣纳贡。以宋金之关系类比元明之关系,意味着北元只要名义上“称臣”,向明廷纳贡就可以的,在北元小朝廷内,爱猷识理答腊仍可称君,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待。除了书信,朱元璋还通过优待俘虏的方式来收买人心——洪武三年(1370)五月,明军俘虏了爱猷识理答腊之子买的里八剌,朱元璋没有将其作为俘虏献于宗庙,而是封其为崇礼侯,礼遇有加。这件事被当作样板用于朱元璋对故元宗室、大臣的招抚,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爱猷识理答腊这位北元君主而言,效果则有限,北元始终没有向明廷称臣。因此,明廷也没有放松对北元的打击。

洪武三年(1370)正月,朱元璋让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领兵,第一次远征沙漠。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又发动了第二次北征,然而此次北征,徐达、李文忠、冯胜分率中路、东路、西路三路大军,共计十五万人,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徐达攻和林,在土剌河与元军大战,损失数万人,为徐达战史上少有的失败。李文忠在阿鲁浑河与元军大战,李文忠本人下马步战,经过殊死搏斗才得以脱困,继而再战,两军旗鼓相当。但西路军冯胜一直推进到亦集乃路,获胜而还,为明廷经营西北奠定基础。

徐达率军北伐的情景。来源/影视剧《山河月明》

此后在洪武七年(1374)、洪武十三年(1380)和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又进行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这三次北征,虽然均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但规模不大,所获也较为有限。转眼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又相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首先就是平定东北纳哈出,元顺帝时,就已经无法对全国军队进行有效指挥,在其出逃之后,虽然也试图联络各地元军,但终究没有实现恢复大都的设想。盘踞在东北的纳哈出一直手握重兵,威胁着北平。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冯胜率大军二十万出征纳哈出,冯胜在大宁留五万兵驻守,接着率领十五万大军直扑纳哈出老巢,纳哈出自知不敌,于是投降,明政府基本控制了东北地区,为将来奴尔干都司的建立奠定基础。而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更是对北元朝廷予以了毁灭性打击。此时的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路上被同为蒙古族的也速迭尔杀死,北元皇统自此断绝。在明军持续二十余年的攻势下,其北方边境得以大大拓展。洪武时期,明政府实控的北部边界,从今辽宁省一直到今甘肃省西部。北端则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线。

明朝时期地图。来源/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面对如此漫长的边界,尤其是东西相距甚远的情况下,明军要如何防守呢?朱元璋给出的方案就是实行卫所制,进行军事屯田。若以都司论,从东至西则为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北平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都司到陕西行都司。在漫长的边境上,朱元璋布置了大量兵力,用于守卫,同时让卫所军进行屯田,满足其后勤需求。后期朱元璋还分封诸年长皇子为塞王,据明代《名山藏》卷36《分藩记一》记载:

“(诸塞王)莫不傅险陿、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在明军的军威之下,西北、东北、西南尚未被军事征服的诸势力纷纷选择了接受明廷的羁縻统治。首先设立的就是位于今天西藏地区的乌斯藏都司。早在洪武五年(1372),冯胜在西北取得大胜后,就从地理上隔断了蒙藏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朱元璋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出使乌斯藏,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洪武六年(1373),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入朝,朱元璋大喜,在其地置朵甘、乌斯藏指挥使司,此外还有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以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为指挥同知,下设佥事、宣慰使同知等官60人。洪武十八年(1385),又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

明洪武,红色地方棋朵花四合如意纹天花锦。来源/故宫博物院

到了永乐年间,东北与西北也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首先是东北,在征服纳哈出后,东北基本实现了和平。永乐七年(1409),明廷在东北设置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1411)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廷派遣,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各卫、所理论上需要服从都司。

永乐十一年(1413),明廷内官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尔干都司时,在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山上建永宁寺,并在寺前立碑。宣德七年(1432)他第十次到该地时,发现寺已被毁,次年就委官重建,又立碑纪事。这两块碑详细地记载了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后来永宁寺虽然坍圮,但两块石碑一直屹立原地。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清廷之命对被沙俄侵占地区进行调查,将碑文拓下携回。而原碑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博物馆中。宣德十年(1435),奴尔干都司撤销,下属的羁縻卫所如建州三卫,则继续存在。同时,明廷利用女真内部矛盾,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持一些部落以制衡其他部落,防止女真各部统一。

明永乐,鲜红釉盘。来源/故宫博物院

再来看西北,在明廷强大的国力威慑下,西北少数民族也主动接受了明廷的羁縻统治。其中的代表就是哈密卫。哈密元代为威武王忽纳失里辖地,境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卫拉特人,不相统属。洪武年间,冯胜等将领在西征时就与哈密的统治者打过交道,哈密统治者还抢夺明军马匹,被明军击败。到了永乐元年(1403),哈密统治者安克帖木儿遣使通贡,次年,哈密统治者又向明廷请求爵位,朱棣封其为忠顺王,赐金印。但是安克帖木儿旋被蒙古鬼力赤毒死,其侄子脱脱嗣王位。但是脱脱虽然亲近明廷,在当地却缺少根基,因此永乐四年(1406),明廷在哈密置卫,以支持脱脱的统治。作为报答,脱脱则尽心尽力为明廷守卫边境,提供军事情报。

可以说,明初在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支持下,明廷不仅在北方边境驻守重兵,更以军威在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成功实现了羁縻统治。

时过境迁

然而,事有成败,人有兴衰。面对王炸般的开局,明廷并未能持续这一局面,北方边境的局势自正统以后就逐步崩塌了。

首先就是军力的衰弱和国家政策的转变削弱了北部边防的军力。明军的军势在永乐年间达到了鼎盛,但是朱棣却先后撤去了协防东北的大宁都司、守卫河套的东胜卫和守卫西北的威虏卫,等到了洪熙、宣德年间,明军由攻势转入守势,对于军队的投入减少。到了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毁于一旦,明廷彻底转入守势,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明军在边境上的影响力,如西北哈密卫,在正统年间,表面上接受明朝的统治,实际上已经倒向瓦剌。

朱棣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朱元璋惩贪》

而在东北,辽东以及更北边的奴尔干都司,他们长期游离于汉族政权之外,纳哈出虽然投降,但其麾下军队以少数民族为主,为此,明政府一直有计划地向辽东驻军、移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移民也出现了大量逃亡的现象,明军的势力也不断内缩。尽管历史上有所谓“成化犁庭”,但其实战果有限。景泰元年(1450),女真部在其首领李满住的率领下,以一万五千兵力,入寇开原、沈阳,并围攻抚顺千户所城池。天顺年间,女真持续袭扰开原等地。因此到了成化三年(1467),明军联合朝鲜,对女真部进行了围剿。此次战争,女真首领李满住被杀。明朝联军共斩首一千零二十四级,但是并未动摇女真的根基。到了嘉靖年间,左翼蒙古察哈尔部,率领所部十万东迁,住牧于辽河河套,辽东明军就要应对女真和兀良哈蒙古的不断侵扰。而且,女真、蒙古之间,隐隐结成了同盟,相互配合着对明军进行袭扰,东北明军边防压力大增,最终在一系列的失败后退入山海关,直到明亡。

其次就是政策的短视,缺乏对边境的了解,从而采用了错误的政策。明朝长期将西北视为边缘地带,对当地的民族社会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治理措施难以有效实施。这一点也反映在东北的经营上,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分而治之的策略的失效。

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以女真首领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永乐十年(1412)析出建州左卫,以图们江流域的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出自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为其先祖。三十年后,明政府又从建州左卫中分出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凡察担任指挥使。这无疑就是为了分而治之。

明洪武,釉里褐花卉纹宝座。来源/故宫博物院

除了建州三卫,明廷也在东北其他区域授予部落首领官职。其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手段,分化女真各部,让其不得统一,无法成为明廷的威胁。明政府在东北导演了一出一百多年的“以夷制夷”的大戏,时而厚待建州女真,时而厚待李氏朝鲜,让其互相攻击,时而又利用海西女真,甚至蒙古部落来牵制建州女真。

明廷的羁縻分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猛哥帖木儿就是代明受过,在救援明军的途中被同为女真族的杨木答兀和兀狄哈杀死,到了明中叶,女真部落与明辽东驻军的矛盾不断扩大,时常寇边劫掠,明军也常常对女真部落发动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万历年间东北明军的防守压力极重:西部有察哈尔部土蛮,泰宁部速把亥、炒花,朵颜部董狐狸、长昂等势力窥边,东部则有建州王杲、王兀堂,叶赫部清佳努、杨吉努等部落侵扰。尽管时任辽东总兵李成梁战力强劲,但频繁出征使得辽东原本不多的粮草消耗得更快,以夷制夷,显然更加经济。明军不费一刀一枪,用有限的利益驱使女真、蒙古内斗,自己则坐收渔利。嘉靖晚期的女真哈达部王忠,万历十四年(1586)的科尔沁首领翁阿岱,均为此类。

明洪武,宋鸿岱宗初旭图扇页。来源/故宫博物院

但是历史证明,依靠以夷制夷的手段,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和平。女真、蒙古都逐渐看清了明朝的手段,女真的统一不可避免。而明廷却没有察觉到这一变化,继续重用对明军有深仇大恨的努尔哈赤,最终导致后金的建立。而东北明军的一系列失利,尤其是在萨尔浒之战中,没有集中力量消灭后金的有生力量,而是兵分四路,试图“捣巢”,最终被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而东北的失败,又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西北农民起义,最终颠覆了明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