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日]外山军治《隋唐世界帝国》出版
国家人文历史 2020-10-16

ISBN:9787220119583
定价:48.00
作者:[日]外山军治
出版时间:202009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译者:卢超平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而迎来的隋唐大一统皇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从丰富的史料中选取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更宏大的视角,围绕着隋唐时期的政治变幻,为读者讲述了隋唐这两个王朝的历史,是一本经典的隋唐史通俗著作。
外山军治(1910—1999),日本东洋历史学家,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专攻金朝政治史研究,著有《金朝史研究》《岳飞与秦侩》《则天武后》等。
卢超平,女,1987 年生,浙江金华人,2011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语专业文学学士,世界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古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在《世界历史》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译文。
第一章 隋朝南北统一 1
隋朝结束了自后汉灭亡后将近三百七十年漫长的分裂时代—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在这一点上,隋朝的功绩堪比结束春秋战国时代、一统天下的秦朝。秦朝仅十五年就被前汉所取代,而隋朝也是短命王朝。它乘着中国统一大势,将周边地区纳入统治之下,却在建设世界帝国的中途灭亡,只维系了三十八年。
此处之所以称其为“世界帝国”,是因为以往的王朝大体以中国本土为主要领域,而隋朝将中亚、东南亚的异民族及其居住地也纳入统治,是一个不仅包含中国文化,也包含西方文化的国家。
唐朝取代隋朝后,世界帝国的建设事业由唐朝完成。唐朝横跨东亚、中亚、东南亚,还长期实际统治着更为广大的地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很是活跃,唐文化也吸收了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区繁荣兴盛的异种文化。
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了亲密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文化圈。诸民族在中国的影响之下进行国家建设,巩固国家基础,这是隋唐时代的显著现象。其中,日本通过律令制完善了国家体制,吸收了以佛教为基调的灿烂文化,而且将其消化后完全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文化。
隋唐时代,也就是 589 年隋朝统一中国至 907 年唐朝灭亡的三百一十八年,相当于日本崇峻天皇二年至醍醐天皇延喜七年这段时期。
其间,日本经历飞鸟时代、奈良时代而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在日本历史上,大概再没有哪个时代如此深刻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在明治以前,也没有哪个时代如此持续地进行中日之间的交流往来。事实上,从 600 年(推古天皇八年)派遣遣隋使开始,直到 838 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派遣最后的遣唐使,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的次数将近二十次。
说到隋朝,很少有人不知道炀帝吧?大部分人知道这个不常见的“炀”字(“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读作“yo-”,“帝”字读作吴音“dai”,正是因为隋炀帝这位有名的人物。
隋炀帝虽有名,但他其实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开创隋王朝的是其父亲隋文帝杨坚。杨坚结束了中国长达约三百七十年的分裂状态,完成了统一大业。但相比父亲隋文帝,儿子隋炀帝更为有名是有其理由的。
后汉灭亡后中国持续分裂,从 5 世纪前半叶开始,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形势。南朝先后经历了汉族王朝宋、齐、梁、陈。与此相对,在北朝,从北魏开始,蒙古系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了王朝,又于 6 世纪中叶分裂为北齐(550—577 年,都城邺)与北周(557—581 年,都城长安),东西对峙。这一对峙持续了二十余年,以北周胜利而告终。南朝陈定都建康(江苏南京),虽拥有江南的土地,但与北朝之间实力悬殊,北方的优势显著。继承这个北周的正是隋朝。
开创隋王朝的杨坚(541—604 年在世,581—604 年在位)是北周的实权人物。他出生在弘农郡华阴(陕西省),虽自称汉姓“杨”,但较为有力的说法是,他其实是汉化的鲜卑人。
杨坚家族自北魏以来就是以勇武著称的名门,其父亲立下赫赫战功,被列为北周十二将军之一。杨坚成人后,娶了鲜卑族名门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两人所生的女儿成为北周武帝的皇太子妃。此后皇太子即位(即宣帝),杨坚的女儿成为皇后。
宣帝之后,年幼的静帝即位,杨坚负责辅佐静帝,由此成为真正的实权人物。之后不久,杨坚以接受九岁的幼帝禅让的形式继承了帝位,实际上相当于夺位。杨坚便是隋高祖文帝。581 年改元开皇,隋文帝四十一岁,在日本则是敏达天皇十年。
杨坚选择了“隋”这个国号,这来自他继承自父亲的“随国公”爵位。开始辅佐静帝之后,杨坚被封为随王,于是他便以这个“随”为国号。不过,“随”字带有“辶”,“辶”有“疾走”也就是“跑”的意思,这一点不太好,因为一个国家必须是十分稳定的。
不论是北齐还是北周,都算不上稳定。为了图个吉利,杨 坚去掉了“随”(繁体字为“隨”)字的“辶”,创造出“隋” 这个新字作为国号。隋朝的国号就是这样选定的。
然而,隋朝仅三十八年就灭亡了,其国命短暂,但这亦无可奈何,皇帝在远离国都的地方丧了命。虽然去掉了“辶”,似乎并无效果。
“继承”帝位的隋文帝,想要消灭南朝陈以实现南北统一。不过,对隋文帝而言,更令人担心的是北方突厥的动向。
突厥是突厥语系的游牧民国家,原本在位于漠北蒙古与西伯利亚边界的阿尔泰山南麓,归附于同为游牧民国家的柔然,从 6 世纪中叶左右开始强盛而独立,灭掉柔然,将大本营迁移到蒙古高原北部的于都斤山。接着,其一族向西方发展, 与萨珊波斯(226—651 年)联合,灭掉了在阿尔泰以西的中亚地区扩张势力的嚈哒(位于中亚阿姆河上游的突厥系游牧民族)。
如此,隋朝建国的时候,突厥实际上已经成为庞大的游牧国家。其东部自蒙古高原东部直至中国东三省的东南部,北部到达西伯利亚的南边,南部威胁中原王朝的北边,西部领有中亚。而且,突厥还统治了中亚的吉尔吉斯诸部,向南压迫萨珊波斯。
其中,以蒙古高原北部为根据地的称为东突厥,向西方发展且灭掉嚈哒后以伊犁河地区(新疆天山北路)为根据地的称为西突厥。与隋朝势力相接的是东突厥。
隋文帝密切留意着突厥的动向。不过他十分幸运,因为在隋朝建立的这一年,东突厥的英雄佗钵可汗去世,四个可汗分立,他成功地使四个可汗之一的沙钵略可汗臣服。因此,他无须顾虑北方而可专注于南方作战。
江南的建康就是今日的南京。自 3 世纪前半叶开始,吴国定都于此地,紧接着,自 4 世纪初开始有东晋,5 世纪前半叶继东晋以后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皆定都于此。建康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另外就像“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一诗句所反映的那样,它也是佛教之都。
陈朝皇帝(后主)是个放荡不羁之人,对政治毫无热情。由于坐拥扬子江(中国通常称作长江或江,不过在日本一般称作扬子江,此处依据日本的称法。扬子江本来是江苏省扬子县附近这部分河段的名称)的天险,陈后主对敌军不屑一顾,未作充分的防备,因而被一心作战、强攻而来的隋军轻松灭掉(589 年)。
进攻建康的最高指挥官是隋文帝的次子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由当时颇有才干的高颎、杨素分别统率水陆两军。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亲自出征讨伐对提升晋王的名气发挥了作用。就这样,隋朝结束了后汉灭亡后持续了将近三百七十年的分裂状态,完成统一。
可以说,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轻易夺得天下之人。不过,他并不是仅靠“幸运女神”的眷顾,作为统一王朝的开创者,他兼具创见与热情。
隋文帝首先谋求确立君主权。为此,必须压制原有豪族的势力,这是因为豪族势力往往与君权相对抗。如此一来,中央政府必须掌握强有力的军事力量。隋文帝采用始于北朝西魏(535—556 年,都城长安)的府兵制,掌握了强兵。
其次,隋文帝想到录用有才能的官吏作为手下。他研究出选拔有才能的官吏的方法,也就是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各王朝一直根据九品中正制起用官吏。九品中正制是指在地方的州郡设置中正官,命其从掌管的区域内举荐优秀人物的制度。中正官需将举荐之人从一品到九品划分为九个品级,政府依据中正官的评议来录用。
不过,这个品级未必根据人物的优劣来确定。因为,会被选为中正官的一定是门第高并且有势力者,他们自然会根据门第高低来确定本应根据个人能力评定的品级。这与择英才的目的相去甚远。如果沿袭这个方法,隋文帝的期望肯定无法实现。于是,隋文帝确立了以才能为中心来录用人才的方针。
取代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其开始实施一般被认为是在开皇年间,秀才、进士、明经等科目似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存在的。到了唐朝,科举制作为一项制度得以确立。从唐朝开始,分多个科目进行考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产生了“科举”。后来,科举在宋代达到极盛,一直持续到清末才被废止。
应该说,隋文帝时所实施的不过是萌芽时期的科举制度,从那时开始算起,科举制度几乎接连不断地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而隋文帝作为这项制度的创始者享有盛誉。
即便科举制度对隋朝扩大官吏来源具有效果,但对一般民众造成的影响却并不那么直接。要让一般民众拥护隋朝,使他们生活安定比什么都重要。
对此,隋朝的举措之一是实施并扩充了从北朝传下来的均田制,将官田分配给农民。这也成为政府税收的基础。此外,隋文帝还实施了一些新的措施,例如废除盐税和酒税;统一货币制度;在各地设置义仓(贮藏救济米以备凶年或战乱),于每年收获期,根据老百姓家的贫富,令他们供出谷物,贮藏这些谷物以备歉收。
隋文帝一方面关注民生,另一方面,作为统一王朝的皇帝,他不忘制定法律,并且注意运用法律,努力维持治安。从中国南北分裂开始,制定法律一直是北朝诸王朝所擅长的。隋朝以北齐的法律为基础,于开皇元年(581 年)颁布开皇律,翌年颁布开皇令,要求全国统一遵奉开皇律令。隋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君主权,不免有滥用律法的倾向,不过不管怎样,在这一点上,他充分显示了作为统一王朝之帝王所具有的权威。
首先,突厥整体展现出相当旺盛的活力。西突厥与萨珊波斯联合灭掉嚈哒后,显示出压倒波斯的气势,波斯极力避免与突厥接触。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尚未统一。
东突厥因为分裂而向隋朝称臣,不过其势力已经扩展到了中国东北部。
在中国东北部,向西部兴安岭东麓延展的草原地带上,从 5 世纪左右开始,蒙古系游牧民族契丹拥有相当大的势力;由东部连绵至朝鲜半岛北部的森林地带中,居住着靺鞨诸部,从事狩猎与农耕。靺鞨与早就居住于这一地带的肃慎、勿吉等部为同一血统,是通古斯族(Tungus,突厥语意思是“猪的饲养者”。据说这个称呼源自相邻而居的雅库特族这样称呼他们)。突厥的统治甚至已明显延伸到了契丹与靺鞨,他们派遣官吏到契丹与靺鞨征税。而且,由于突厥与契丹、靺鞨时常联合起来威胁中原,因此隋朝需要严加警戒。
隋朝的烦恼并非仅限于此,最令其困扰的是高句丽。或许是由于唐代文献也将高句丽国记载为高丽,因而日本主要将其写作高丽,读作“ko ma”。高句丽拥有从中国东北的东南部直到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域,与百济、新罗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三,百济拥有半岛西南部,新罗拥有半岛东南部,不过高句丽并非像其他两国那样是朝鲜民族国家。
建立高句丽的是貊族的一支,貊族在很早以前就从中国东北地区的东部迁居到朝鲜半岛的东北部。貊也记为貃、貉,与濊连称为“濊貊”,濊这个文字所代表的是一群狩猎民。这个濊与貊是同一种族还是不同种族,有诸多说法,尚未定论。貊族属于通古斯血统,据推测其原居住地更靠向西南方,由于其居住地的关系,貊族被认为与蒙古系游牧民族存在混血关系。
高句丽建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纪后半叶。它起初以鸭绿江上游区域为中心,3 世纪初(后汉末)定都丸都城(辑安),先后与三国之魏国(220—265 年)、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337—370 年)进行对抗,结果在中国东北地区受到这些国家的压迫,向南寻求出路。高句丽从 4 世纪初开始向朝鲜半岛北部发展,427 年迁都平壤,整顿国家体制,接着又占有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对立,同时与南北朝的各国互通友好,吸收中原文化。4 世纪时,高句丽已经接受了佛教,同一时期也引进了中原的学术思想,这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文化修养的方向。
其领地内山地较多,高句丽人选择河谷要地,构筑具有独特构造的城郭,并以此为根据地。虽然也有建在平地的城郭,不过山城较多。直到如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些地方还残留着城郭遗迹。
可以认为,高句丽与南北朝各国互通友好,既是为了吸收中原文化,也有在朝鲜半岛的对抗中利用这些国家的企图。此外,高句丽早就与东北地区的靺鞨诸部和兴安岭东麓的契丹取得联系,与新兴的突厥也取得了联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卫国家,为了国家的发展。
我们在此顺便看一下日本的形势。日本从 4 世纪开始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与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对抗,同时在任那设立日本府,将其作为殖民地来经营,并以此为跳板与南朝宋互通友好。但是,任那无法抵挡百济以及新罗的攻势,最终在钦明天皇二十三年(562 年)灭亡。不过,此后日本与朝鲜半岛的联系远比今日所想的更为紧密,日本对朝鲜半岛和大陆的形势变化也非常敏感。
已经接受了佛教的日本,由于大陆文化的刺激,即便有些晚了,还是在努力构筑国家基础。587 年,隋朝南北统一前两年,苏我氏与物部氏的斗争变得严重,苏我马子杀了物部守屋。
据推测,推古天皇作为日本首位女皇即位是在 592 年,翌年,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对新罗采取积极出击的政策,新罗是致使任那灭亡的主导势力。隋开皇二十年(600 年),日本派军讨伐新罗,迫使新罗进贡其吞并的任那地区的“调”。
这一年,日本也向隋朝派遣使者,这是日本第一次向隋朝遣使。此事于《隋书·东夷传》“倭国条”中可见,书中记载了倭国王多利思比孤派遣使者,并根据使者描述详细地记载了日本的情况。
毫无疑问,多利思比孤是指圣德太子。多利思比孤日语发音为“tarashi hiko”,“tarashi”(带、足)这个词意思是天皇,“hiko”(彦)这个词意思是男性。可见派出遣隋使大概是圣德太子的责任。遣使是为了向隋朝说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立场,使隋朝了解日本对新罗采取积极进攻政策之事。这或许是因为新罗对日本表现出依附于隋朝、仰仗隋朝威力的态度。
以上所述各国之中,由于隋朝统一而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高句丽。如果中原地区四分五裂,那么高句丽的武力将超过中原的任何一国,因此大可放心;但是,一旦出现能够统一中原的国家,高句丽自然就无法再安之若素。隋朝取代北周后,高句丽每年入朝献上贡品,隋朝灭掉陈并且统一南北后,高句丽极度恐慌,预想隋朝将远征,因而进行战争准备。这一消息传到了隋朝。
隋文帝于开皇十年(590 年)向高句丽王高汤传书(《隋书·东夷传》“高丽条”),严厉诘问高句丽王。信中罗列了高句丽的种种过错:妨碍靺鞨和契丹与隋朝互通友好;收买隋朝的技师并且将其带回国,令其从事武器的制作;将隋朝的使者关押在空屋内,严加监视并禁止外出;骑兵屡次侵犯国境,杀伤国民;派出间谍来侦查隋朝的情况,等等。隋文帝告诫高句丽王必须悔改,否则将讨伐高句丽。
高句丽王大为恐慌,欲上表谢罪,却一病而亡,其子高元立。隋文帝派遣使者封高元为辽东郡公,随后又按照其希望改封其为辽东王。
然而,开皇十八年(598 年),高句丽率靺鞨族一万余骑兵进攻隋朝领有的辽西郡,但被隋朝的驻屯军击退。隋文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命皇子汉王杨谅率水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句丽。
陆军出长城向东北前进,由于河川涨水,军粮输送不畅, 士兵忍饥挨饿,而且不断有人患上时疫。水军从山东半岛的东莱出发,渡过黄海向平壤进发,遇上了暴风,多数船只沉没或随波漂流,士兵百分之八九十战死。
隋朝似乎并没有抱着要彻底打败高句丽的决心,而只是打算威吓高句丽而已,因此几乎没有对敌情进行调查。源自北朝体系的隋朝应该不具备充足的水军,恐怕是征发了江南的船只与船夫,将陆军培养成水军后派出的。假如是这样,那么这次失败也是注定的。
不过,由于高句丽派来使者谢罪,隋朝最终得以保全体面。但此后高句丽仅入朝一次,东北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六年之后,隋文帝驾崩,这个棘手的对外关系问题遗留到了隋炀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