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记者 刘诗霞 2024-03-1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并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两会”期间,国家人文历史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他介绍了在文物修复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未来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动向。
“文物修复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文物保护是一个复杂过程,据李六三委员介绍,日前大量新科技已经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了,比如文化遗产监测领域卫星数据共享、无人机,比如古建筑、岩土石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病害检测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了电镜、红外、超声、拉曼、高光谱、地质雷达等技术设备。以石碑修复为例,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石碑信息的提取,包括基本的尺寸、石头的成分,这一过程会使用高光谱、红外技术等,最大限度提取文物本体信息;其次是解决修复材料问题,通过反复大量的实验找准修复材料配方,而这个材料的研发过程也涉及到新科技设备。他介绍,文物修复“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我们的科技的支撑。没有科技的支撑,这个任务是完不成的。”
科学技术的加入为文物修复带来了质量上的改变。李六三委员提到:“文物修复是以质量为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它修好,不是把它修快,一定要把它修好。”在修复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针对项目成立工作专班的方式,有的时候,光是研究文物本身的材质构成,都需要一个大学的师生团队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先从分子结构出发,研究并找到与之匹配的修复材料,严谨的实验为的是保证修复材料的使用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他指出:“不负责任的修复往往是文物破损的原因。”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就更是“慢工出细活”,李六三委员讲述曾在一个壁画彩绘的修复项目中,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则是“手拿棉签、注射器,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修。”
“文物一旦灭失了,回不来了。这不像咱们现在这罐子碎了,没关系,我再烧一个。所以文物就得有总书记讲的‘绣花功夫’,就是要认真的一点一点的来对待它。包括壁画、彩绘、彩塑,像这些东西修,那更是一点一点地修。所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使用的手段越多,大家就可以修得越科学,就可以更加保证质量。”李六三委员这样说到。
“既要培养理论家,还要培养大国工匠”
如今,文化遗产领域仍面临诸多问题。2023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指出,党和国家空前重视遗产保护与考古工作,我国已经拥有56项世界遗产,总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有近8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就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而言,基层专业人员缺口仍然十分巨大。与此同时,许多文物面临的都是综合性的病理病害,以石碑为例,可能面临物理性的断裂风险,化学性的风化污染,还有生物性的霉菌霉斑等,这对从事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士提出了更高、综合性更强的要求。
2023年“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大学”的提案,李六三委员解释道:“我们是要炒一盘菜,就是把这些专业在中国文化遗产大学里边整合。把专业要带到工地上去,带到实践当中去。学什么?一边学理论一边上实践。”“只有建这种大学,才能从根儿上解决整个这个行业的人才缺失的问题和紧张的问题。”
今年两会,李六三委员仍然关注文化遗产领域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提案,据李六三委员介绍,“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是解决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质量问题,文物修复工程不同于现代建筑施工都是标准化流程。文物修复工程必须一案一策,甚至一个石窟里面的南墙北墙病害都不一样,修复材料和工艺都有所不同,设计施工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文物本体安全和修复工程质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留了民族的根和魂”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李六三委员去到了八十多个不可移动文物现场,武当山、五台山、应县木塔、承德外八庙避暑山庄......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有一次出差考察,在半天时间里就爬了两座上下台阶五千多级的山,用李六三委员的话来说,这是一份“热爱”。他说:“热爱的前提是你得知道它的意义,你得知道这个东西它珍贵,它珍惜,值得我们来保存、保护、传承。”
李六三委员提到,对文物的守护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不是守护一块石头,不是守护一个庙,而是文物本体里所蕴含的中华文明。文物告诉了我们“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实证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
据李六三委员介绍,未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中心”将持续推进,在这里,将通过大量的试验构建中国传统建筑科学理论,“我们东方建筑这么神奇,它的科学理论在哪儿?”“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不是随便说,智慧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我们现在的文物遗存,那些精美的东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