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记者 王静 2024-03-09
在今年“两会”的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分享了自己对于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的心路历程。他所介绍的古籍中描述石窟“真容巨壮”“穷诸巧丽”的景象,令人向往。其中提及有关云冈石窟保护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更是引起不少文博工作学者与石窟艺术爱好者的共鸣。作为早在北魏时就开凿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可谓镌刻在石壁上的千年瑰宝。而今天我们仍能到一睹其风采,也少不了文物保护工作者在背后的不懈努力与尝试。为此,国家人文历史记者在“两会”期间特别采访到杭侃代表,就大家最关心的云冈石窟保护与活化等问题做更进一步的解答。
保护也要“对症下药”
文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不过相较于可以存放到博物馆中创造适宜的微环境加以保存的小型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石窟,所面临的威胁也更多且更加复杂。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可以说,自北魏开凿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工匠频繁的凿窟造像对石窟所处的山体的结构稳定性本身就会造成一定破坏。
云冈研究院供图
杭侃向记者介绍,云冈石窟修凿在一套侏罗系云冈组一个巨大的砂岩透镜体上,东西绵延约1千米,中间岩层厚而东西两段逐渐减薄。古代工匠在开凿之初,一定会选地质条件最好的地方去修,而随着修凿活动的逐渐频繁,凿窟越来越向两边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开凿。因此,从保护的角度来看,云冈石窟不同段落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此外,石窟所在的砂岩体地质情况也十分复杂,构造裂隙发育,有的地方岩层有十几层,有的里面还有软弱岩层。石窟中间段保护较好的地方也会有局部问题,而两侧软弱岩层越多的石窟,则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风化、冻融、渗水等病害的威胁。
例如冻融问题,就是云冈石窟常见的自然病害之一。据杭侃介绍,虽然北方不似南方般潮湿,但冬天下雪春季融化的冻融循环对石窟所在的岩体危害十分大。据记者了解,石窟岩石中吸收的水分反复冻融,这种膨胀收缩的循环会降低砂岩的抗压强度与弹性,对石窟岩石的抗风化能力也有很大影响。此外,大气降水、窟内外温度变化导致的干湿交替出现大量凝结水,以及山西当地水中盐碱成分高等潜在威胁因素,不仅会导致石窟表面、佛像的损坏,也会波及到岩体。
而从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家评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党和国家就一直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危岩体加固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据杭侃介绍,过程中采用的环氧树脂灌浆和锚杆加固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还曾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若是拿出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与现在略作对比,不难发现加固工程所取得的成绩。
云冈研究院供图
杭侃还谈到,除了风化、冻融、渗水等问题,云冈石窟还会面临一些看不到的问题,如鸽子筑巢会遗留分泌物从而造成一定的微生物病害等,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检测与保护。这就需要科技的介入,不仅要研究各种病害的肌理,还要因地制宜地研究保护材料,对症下药。由此可见,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古、文博等专业,而是包含了多学科的交叉与协作。杭侃也提到,要科学地保护与修复云冈石窟,“光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搭建好一个平台,与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一同合作”。
云冈研究院供图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曾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2021年2月,云冈研究院正式成立后,也着力于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聚焦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和国内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共同打造基础研究资源平台,促进云冈学科研项目快速发展。
云冈研究院供图
数字云冈的“最强大脑”
对于不少石窟艺术爱好者来讲,游览石窟多少都有些遗憾,那就是难以靠近石窟内的每一角落去更近地欣赏石窟艺术的细节。“凭栏远观”也是为了保护石窟的不得已。不过,今天的游客若是到访云冈,可以走进云冈研究员数字化保护中心展厅,戴上VR体验设备,一座座石窟、一尊尊雕像等场景就会“真实”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云冈研究院供图
围绕石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复原,正是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的重要工作之一。
杭侃向记者介绍,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开展较早,做了已有20年。但20年间,数字化的精度却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厘米级已经可以精确到0.03毫米。而达到这样高的精度,一个大型洞窟的数据存储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智慧管理的数据量。当下对石窟的数字化,并非简单地只是通过扫描设备在洞窟中进行数据采集,采集之后对高精度图像的存储、计算、建模与后期呈现,都需要极大的算力支撑。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云冈恰恰拥有一个先进计算中心。据记者了解,创建于2021年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拥有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也是目前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先进计算中心,可谓数字云冈的“最强大脑”。近年来,云冈石窟不仅获得数字新生,还得以走出山西,走上“云端”,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云游石窟。此外,云冈研究院还将在先进计算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以期实现云冈的数字化全覆盖,并石窟信息保全相关联,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建设石窟资源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虚拟修复平台等,让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这些新的发展也令杭侃也颇为感慨地提到,正是得益于山西是能源大省的天然优势,才能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提供强大的电力基础。
云冈研究院供图
低等级文物的保护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数量之多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全国仅存的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全省可谓不折不扣的地上文物“博物馆”。
今年“两会”,杭侃不仅介绍了云冈石窟之美,也十分关注低级别文物的保护问题,并带着相关议题前来参会。据他介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要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与合理利用,这对山西来讲十分重要。山西虽是地上文物大省,但从数据上看,低级别文物占比仍然不高。据记者了解,所谓低级别文物,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低级别文物在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中占比大,呈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保存状况差等特点。
在杭侃看来,低级别文物单位并不一定都不重要,却因缺乏对其蕴含价值的认识而很可能被忽视并疏于保护。今年“两会”中,他建议一方面要构筑以国家为主体的保护体系,“中央的转移支付中能有专门的一块可以用于低等级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让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文物保护的活动中,希望能通过如减税等政策保障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让更多文物单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走进大众视野,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