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丝路金桥》绽放多种形态,打造与世界同频共振的国家文化符号——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艺术家舒勇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用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兼具时代风格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3/3/11/20230311053537-559b152b-bfd2-4f64-9ae7-26fe40e12ff9.jpg

让《丝路金桥》绽放多种形态,打造与世界同频共振的国家文化符号——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艺术家舒勇

    2023-03-13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用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兼具时代风格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艺术家舒勇

 

“放眼世界各国的国家广场上,只有中国天安门城楼上挂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可见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艺术家舒勇在参加“两会”时走在天安门广场时的深切感受。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他带着《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历史契机,向世界推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等提案,准备继续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造我们的国家文化符号,并坚持用下去

在接受《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时,舒勇透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对我们的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是他提交这一提案的初衷。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共商、共享、共建的价值观也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认同。友好善良的中国人民、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也得以展示给世界。

但舒勇也强调,想要做更有效的展示,符号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不通很难沟通,但人类注重视觉,国际性的文化符号可以方便、便捷、有效地传递思想。比如曾几何时,当年轻人在城市街头看到了麦当劳树立的招牌,就会感觉很有安全感,哪怕他并不喜欢吃汉堡。

2006年前后,为了印证符号的意义,舒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带着数百个来自中国的各种各样的符号,比如长城、兵马俑等,还有孔子、老子、毛主席、雷锋、李小龙像等,来让外国人识别。本以为大家都会熟悉,却没有想到极少有人能认出十个以上,他们不知道孔子、老子,只知道天安门、熊猫、李小龙。回国后,舒勇又在天安门广场做了同样的测试,他把美国的各种文化符号拿出来,如超人、迪士尼、白宫、总统山等,让国人来识别,结果大家对无论商业标志还是地理标志都如数家珍。两国之间彼此的文化输出显然是存在差距的。

这些文化上的错位感,令舒勇的心情很复杂。他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也体现在文化的强大上,只有放大了文化自信,才会在国际社会有更强的真正的存在感。无论是一个字母,还是一个电影形象,这些长期持续输出的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舒勇讲道:“我们每天都在接受视觉教育,它们处在你所接触的空间、学习的知识,比如,中国的图书馆、书店里可以看到很多外国文学,而在西方书店,是不可能看到大量的中国文学。人接触符号是一瞬间的,第一次找到了符号带给自己的感受之后,人们会立马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对于符号精神层面的认同,因此,某种程度上,符号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呈现新时代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超级符号,比如“丝路”,呈现的是共商、共享、共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景象。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国际形势很复杂,越是在这个时候,才越能体现中国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让世界变得更和平、更美好的基础思想。

2013年,舒勇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语境,用近两万块嵌有“一带一路”范围内53个国家、94个城市国花或市花的“丝路金砖”拼装成了“丝路金桥”。在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丝路金桥”作为标志被使用,在今年即将举办的第三届高峰论坛,舒勇希望可以依然使用,在他看来,一个标志只有通过持续性的使用,才能成为超级文化符号。

在谈及《丝路金桥》的创作理念时,舒勇介绍,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桥,桥已经成了关于连接的公共符号。那么,舒勇为何会以中国赵州桥为原型呢?舒勇回答记者,因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拱桥,它代表着历史又穿越到今天仍在被使用,选这座桥的目的就是承上启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将世界文化融进来,因为他在桥里加入世界各国的国花,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民来说,国花代表着本民族的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性格,而花又是美好的象征,这样的设计瞬间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共情。这样一座金光灿灿的拥有各种花朵美丽的桥梁,令人天然感受到了亲切感,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除了国花引发了各国人民的共鸣,舒勇在丝路金桥中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琥珀材质,因为西方国家一直将“丝绸之路”又别称为“琥珀之路”。

因此,舒勇认为,一旦国家分批次、分层次地认定好国家文化符号后,就要给出使用规范,覆盖城市空间、民间机构、媒体、企业、各类组织等,去坚决地使用它,用好它。众人拾柴火焰高,使用的过程也是不断落地的过程,是人们不断熟悉它的过程。一个符号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再好、再有创意的符号,如果不被应用,就很难被认知。舒勇表示,今年,他会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继续使用丝路金桥作为符号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对一带一路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深知,一个符号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它不仅仅是创作,而是在一个很大的语境下形成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各界力量的互动。讲到这儿,舒勇还分享了一件轶事,丝路金桥的作品上一度有很多人签字,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不愿意签的,但当他听说这个桥是连接友谊、连接美好的桥梁时,他理解了其中的涵义,也在上面签了字。

让展览与世界同频共振

提起文化交流,举办展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那么该如何利用这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呢?舒勇认为,首先要站在世界格局下去考虑传播,而不是单向性的、站在我们自己的领域考虑传播,否则很容易形成自说自话。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与世界同频共振,进而讲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舒勇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面互动的时代,我们的展览最好是多元的、多项的、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被动的陈列,要主动介入。要在世界文化格局里考虑作品和展览,否则都是失效的。所以说做这种传播时要有世界格局,要了解世界文化,同时还要不能失去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的根本。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越难才更有可能。”

舒勇以自己的作品《丝路金桥》为例,初代桥梁采用的是中国赵州桥,那么当他来到俄罗斯,可以选用俄罗斯的桥粱制作;到德国,就选择德国的一座桥制作,无论哪种桥,它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从中国衍生而来,这在无形中体现了共商、共享、共建的逻辑。舒勇甚至展望道,未来的“丝路金桥”或许会有20、30个形态,无论多少种,都是从中国出去的。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各个国家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胸怀天下、以和为贵。可以说,在《丝路金桥》的创作之初,舒勇就已经把其他人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这就是一种同频共振。

实际上,舒勇的想法并非灵光乍现,而是多年工作、交流经验带给他的启发。在他看来,做好国际传播丰富一种信仰,需要不断坚持和沉淀。他曾深深感受到国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墙”。实际上,《丝路金桥》的作品之前,舒勇的装置艺术作品《古歌砖》在201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舒勇向记者介绍,《古歌砖》其实是《丝路金桥》的前身,他收集了中国当代社会的1500句有代表性的话语,比如“压力山大”、《西游记》等关键词,然后用软件翻译出来,结果意思驴唇不对马嘴:“压力山大”成了很大的“鸭梨”,《西游记》成了“一个猴子的故事”等。按照这种翻译,外国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我们与世界看似很近,但这中间有一道确实的隔阂。

是怎样的经历让舒勇意识到与世界沟通需要破除这种隔阂的呢?他在瑞士做展览时,曾有一位收藏了他的作品的外国外交官请他去家里做客,“他有一座古堡,那个下午,他请我喝茶,我跟他讲话时,他频频点头微笑,讲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当他的秘书送我出来时,却遗憾地告诉我:‘对不起,我们的大使没听懂你的话。’那一瞬间我才明白,今天一下午的沟通全是失效的,他只是出于礼貌给了回应,我们看似很近,其实很遥远。”

还有一次,舒勇去德国时,一位朋友请他到家里吃饭。这期间,刚好有15分钟的时间,他的翻译和秘书出去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时,德国朋友掏出手机,准备用软件来翻译沟通,“结果最后我们发现,沟通的方向真是南辕北辙,他说晚上请我去听交响乐,结果我理解成晚上去左边的地方喝啤酒。”

这两件事让舒勇深深意识到,想要破墙,则需要架起一座桥梁,而《丝路金桥》也是在这样的触动下诞生了。对舒勇来说,将这座金桥作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之桥、将世界人民联系起来是他的梦想。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复杂,他现在通过每日作画的方式,来呈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生命至上的思想。

提起此次参会的感受,舒勇表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表示,这是一次高效、高质量的大会,成果斐然。自己作为政协委员,感受到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效能,体现了团结和凝聚各族各界人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奋斗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政协会议的深入召开,舒勇越来越感到责任重大,各委员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参政议政机会。整个大会对会风会纪有明确要求,使得大会风清气正,委员们特别自觉,主动减少了与会议无关的各种活动,能够聚精会神开会、积极建言献策,注重实效。

舒勇认为,各委员在深度调研后提交的几千份提案,对认识当下现实有着深刻意义。他说:“从中能够触摸到整个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洪流,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也更清楚地知道艺术如何扎根于人民、如何服务于人民、如何让自己的创作方向与路径更加明确。当前国际社会有‘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的需求,希望了解中国人民的心灵世界。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用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兼具时代风格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 詹茜卉)